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2025年04月09日11:33:15 健康 1653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糖尿病真的最怕吃饅頭、米飯和水果嗎?

這問題我在醫院聽到的次數,比我給病人開的胰島素都多。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第一反應就是把碳水化合物統統推掉,連水果都不敢碰,結果越忌口身體越虛,血糖也沒控制住。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我在內分泌科工作多年,深知糖尿病不是靠「餓」就能餓好的,更不是怕那幾口主食,而是怕一些藏得深、不起眼,卻能悄悄搞亂血糖、搞垮胰島的東西。

那麼,糖尿病人真正該防著的,到底是哪四樣?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每天早上「空腹喝咖啡」

很多人一早醒來第一件事不是吃飯,而是喝咖啡,說是提神、清腸、醒腦,尤其是無糖黑咖啡,被很多糖尿病人當作「安全飲品」,但其實空腹喝咖啡這事兒,對血糖的影響遠比吃一碗米飯更「狠」。

人在空腹狀態下,身體已經處於低血糖準備模式,此時喝咖啡會直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腎上腺素皮質醇大量分泌,這些應激激素會讓肝臟開始釋放儲存的葡萄糖,血糖不但會上升,還不容易降下來。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有研究發現,空腹攝入咖啡會讓胰島素敏感性在接下來幾個小時顯著下降,也就是說,哪怕你午飯吃得再健康,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都不如往常好,這就導致了整體血糖控制的失衡。

而且很多人一邊喝咖啡,一邊幹活、走動,腸胃負擔也在無形中加重,血糖曲線在高峰上維持的時間變得更長。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我有一個患者,是個做市場銷售的中年人,生活節奏快,早飯經常來不及吃,但從不落下那杯黑咖啡

他覺得自己很「克制」,從不碰甜的,也不吃白麵包,但血糖總是控制得起起伏伏。

後來我讓他停掉空腹咖啡三周,血糖曲線竟然平穩了不少,他才明白,自己不是吃錯東西,而是「錯時間喝了對的東西」。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反覆加熱的食用油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跟油脂代謝有密切關係,可很少人意識到,廚房裡那個「炸過東西又捨不得倒」的油,其實是糖尿病的隱形殺手。

油炸油反覆使用後,不僅飽和脂肪酸升高,還會產生大量氧化物,這些氧化物會增加細胞胰島素抵抗,讓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越來越遲鈍。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反覆高溫還會讓油里產生一些遊離脂肪酸,這類物質可以直接干擾肝臟的代謝能力,加快血糖失控。

你可能以為自己很節儉,炸了雞翅的油第二天接著炒菜,但這鍋油里的「毒性」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已經悄悄啟動了身體的炎症通道。

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細胞氧化水平本來就高,而重複使用的油里正是觸發氧化反應的「助燃劑」。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如果再加上食物里已經有糖分或者精製澱粉,那就等於是雙重打擊。

那位患者是個特別顧家的男人,愛下廚,家人誇他燒菜香。

他也很注意不吃糖,控制主食,但喜歡把炸過的油留著炒菜,說是「講究味道」。

後來他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一直起伏大,查肝功能也出了問題。我一問,才發現他廚房裡那鍋油已經炸過三輪了。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餐後久坐不動

糖尿病人有個習慣:吃完飯就坐著不動,說是避免低血糖,其實這習慣很可能是在害自己。

餐後長時間靜坐,尤其是坐沙發、窩在手機前,這種狀態會讓餐後血糖在體內「堆著不動」。

人的肌肉是幫著消耗血糖的大工廠,尤其是腿部肌肉最重要。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如果吃完飯不動,肌肉細胞不工作,胰島素就「白叫」,這時候血糖不僅降不下去,胰島β細胞還會被迫分泌更多胰島素,久而久之造成細胞疲勞,反而加速病情。

研究發現,餐後哪怕只是站著走五分鐘,或者靠牆站著伸展身體十分鐘,血糖曲線都明顯改善。

但很多人吃完飯就在電視前一坐倆小時,或者乾脆午休睡過去,等血糖起來了,身體已經在經歷「糖浸泡」的過程了。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我的這位患者習慣吃完飯坐沙發上打遊戲,他說這樣輕鬆,沒壓力,還「躺著降糖」。

可他是那種空腹血糖還可以,但餐後血糖高得厲害的類型。

後來我讓他改成飯後慢走10分鐘,不用快走,只要活動腿部就好,一個月後他的餐後血糖從十幾降到了正常範圍。他自己說:「原來坐著真不是好事。」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假健康」的無糖零食

有一類食物,糖尿病人最容易上當,那就是打著「無糖」旗號的各種零食、飲品。

這些食品雖然沒加蔗糖,但很多用的是「糖醇類」或「人工甜味劑」,表面看起來升糖指數低,但並不代表它們對血糖沒有影響。

有些甜味劑會讓身體誤以為「糖來了」,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分泌之後沒有真正的糖來應對,會導致血糖波動。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更關鍵的是,這類甜味劑很多會擾亂腸道菌群,打亂代謝平衡,讓血糖調控能力越來越差。

研究發現,長時間攝入人工甜味劑的人,胰島素敏感性明顯下降,而且容易形成「甜味依賴」,就是嘴上說無糖,身體卻越來越想吃甜的。

這種「代糖型甜食」不但沒治病,還讓人更難控制飲食。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那位患者控制主食控制得很好,就是每天喜歡吃幾塊「無糖餅乾」,再喝點「無糖豆奶」,嘴上說自己沒碰糖,其實這些加工食品早就給他身體製造了不穩定因素。

我勸他一口不吃這種「健康陷阱」,一個月後他的血糖曲線終於不再高低起伏,體重也輕了五斤。

糖尿病怕的從來不是那碗米飯,也不是那塊水果,而是一些被我們「誤認為沒事」的日常小習慣:空腹喝咖啡、反覆用的油、飯後坐著不動、假健康的無糖零食。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這些東西一個比一個「隱蔽」,但對血糖的打擊卻是實打實的。

如果你能避開這四樣真正讓糖尿病「發火」的東西,你會發現,生活其實還可以過得很自在,血糖也不會天天跟你唱反調。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事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1]吳霜,2型糖尿病合併肝損傷及其運動干預研究進展,第二屆陝西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九),2024-06-18

糖尿病不怕饅頭、米飯,更不怕果類,真正「怕」的是這4樣東西!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8歲小伙眼睛不適,視物變形,竟與這個問題有關…… - 天天要聞

28歲小伙眼睛不適,視物變形,竟與這個問題有關……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最近,90後李力(化名)總覺得眼睛不對勁,時常感到乾澀,看東西也變得模糊起來。不僅如此,他發現自己看東西偶爾還會出現變形的情況。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醫生告知他,他的眼睛問題與肥胖引發的高血脂密切相關。國家喊你來
什麼是雷暴哮喘?哪些人是高危人群?一文了解 - 天天要聞

什麼是雷暴哮喘?哪些人是高危人群?一文了解

本周末天氣變化劇烈,雷電、暴雨、大風、沙塵紛紛登場。在重慶,一場雷電暴雨過後,一些人突然出現了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哮喘癥狀。當天夜間,重慶各大醫院急診患者開始驟增。為何同一時間會有這麼多癥狀相....
糖友春日煥新計劃 - 天天要聞

糖友春日煥新計劃

柳芽抽新,薺菜破土,又到一年代謝重啟黃金期!糖友們快收下這份《春日控糖四部曲》讓血糖與春花共舞,健康共春光一色。【時令煥新·春鮮甄選】✅香椿豆腐:天然胰島素搭檔頭茬香椿含鉻量是菠菜3倍,搭配高蛋白嫩豆腐,激發細胞糖代謝活性。切記焯水去亞硝酸
知名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出現這些癥狀快自查 - 天天要聞

知名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出現這些癥狀快自查

4月13日,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的消息,衝上多條熱搜,引發熱議。12日晚,齊思鈞在個人社交平台進行了直播。在直播中,他公開自己在2022年確診雙相情感障礙的經歷。直播截圖齊思鈞稱,自己服用了一年的雙相情感障礙藥物,同時進行了為期大概兩年半的心理諮詢。他表示:「一切都過去了,我經歷過來了,一切都在向好...
糖尿病患者創面的恢復狀況如何?應怎樣修復創面? - 天天要聞

糖尿病患者創面的恢復狀況如何?應怎樣修復創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發生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有關。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徵,長期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會導致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的損傷,從而導致一系列併發症的發生。據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約有9.3%的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根據預
「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 - 天天要聞

「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

北京兒童醫院是我國最早一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醫院,去年6月,醫院從原來兒童心身醫學科的基礎上,單獨分出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一萬人次。心理方面的問題分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拒絕上學屬於什麼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以至於一號難求?開診10個月、接診近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