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張仲景寒熱錯雜證整理與運用

2019年09月09日22:01:07 養生 1548

張仲景是中醫方劑史上創製寒熱葯共用經典方劑的先師,本文通過對其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寒熱錯雜辨證及寒熱並治法的對應處方進行舉例。以供臨床工作者參考使用。

名醫名方:張仲景寒熱錯雜證整理與運用 - 天天要聞

寒熱在表、里和半表半里

1.表寒里熱證

素體熱盛或肺熱內蘊,復感風寒,內熱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內熱,又稱寒包火。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例:《傷寒論》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組成。方中溫熱葯麻黃、桂枝、生薑解表散寒,寒涼藥石膏清熱除煩。

2.表熱里寒證

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或因外邪未解而過服寒涼而致脾胃陽氣不足。表現為既有發熱、頭痛、惡風等表熱症。又同時出現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肢冷、不渴等里寒證。

例:《金匱要略》竹葉湯由竹葉、葛根、防風、桔梗、人蔘、桂枝、附子組成。方中寒涼葯竹葉、葛根發散風熱,溫熱葯桂枝、附子固護里陽。

3.半表半里兼表寒證

半表半里證是指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於表裡之間。

例:《傷寒論》柴胡桂枝湯由桂枝、黃芩、人蔘、甘草、半夏、芍藥、大棗、生薑、柴胡組成。方中寒涼葯柴胡、黃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陽邪熱),溫熱葯桂枝發散風寒。

4.半表半里兼里寒證

例:《傷寒論》柴胡桂枝幹薑湯由柴胡、桂枝、乾薑、瓜蔞根、黃芩、牡蠣、甘草組成。方中寒涼葯柴胡、黃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陽邪熱),溫熱葯桂枝、乾薑溫里祛寒。

名醫名方:張仲景寒熱錯雜證整理與運用 - 天天要聞

寒熱在臟腑

1.臟寒腑熱證

例:《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由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大黃組成。方中溫熱葯乾薑、細辛、半夏溫肺化飲,寒涼葯大黃通利大便,泄胃熱。

2.臟熱腑寒證

例:《傷寒論》黃連湯由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蔘、半夏、大棗組成。方中寒涼葯黃連清心除煩,溫熱葯乾薑、桂枝溫散胃寒。

3、寒熱在同臟

例:《金匱要略》小青龍加石膏湯由麻黃、桂枝、芍藥、細辛、甘草、乾薑、五味子、半夏、石膏組成。方中溫熱葯桂枝、細辛、乾薑、半夏溫肺化飲,寒涼藥石膏清肺熱(肺中寒飲鬱熱)。

4、寒熱在同腑

例:《金匱要略》桔皮竹茹湯由桔皮、竹茹、大棗、生薑、甘草、人蔘組成。方中溫熱葯生薑溫胃陽,寒涼葯竹茹清胃熱(胃寒鬱熱)。

5、寒熱在異臟

例:《傷寒論》梔子乾薑湯由梔子、乾薑兩味葯組成。方中寒涼葯梔子清心除煩,溫熱葯乾薑溫脾散寒。

6、寒熱在異腑

例:《傷寒論》烏梅丸由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

附子

、蜀椒、桂枝、人蔘、黃柏組成。方中寒涼葯黃連、黃柏清胃火,溫熱葯乾薑、細辛、附子、桂枝、蜀椒溫腸寒。

寒熱錯雜證是臨床的難治證,本文簡單整理,有待完善。《傷寒論》的寒熱錯雜方劑,是張仲景對方劑學一大創舉。其科學價值很高,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與發揚。

本文內容整理參考來自互聯網。

名醫名方:張仲景寒熱錯雜證整理與運用 - 天天要聞

養生分類資訊推薦

血壓高了怎麼辦?這些食物堅持吃一口,或遠離高血壓併發症 - 天天要聞

血壓高了怎麼辦?這些食物堅持吃一口,或遠離高血壓併發症

其實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只要注意飲食,適當的用藥物來平穩即可得到穩定,效果若是不注意平穩的話,很容易就會誘發到多種併發症,而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則是最可怕的,比如血栓,心梗,腦梗都是由於高血壓所誘發而起的,很容易影響到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