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楊銘宇黃燜雞的致歉姿態,但……
當品牌以「永久關店」「全國徹查」的承諾登上熱搜時,輿論場迅速分裂為兩派:一方為「知錯能改」鼓掌,另一方則翻出舊賬冷笑:「去年吃出老鼠時,你們也這麼說的。」這份看似誠懇的道歉信,究竟是良心覺醒,還是又一次的危機公關表演?
一、數據背後的「選擇性真相」
擴張與收縮的悖論品牌官網宣稱「加盟城市超500個」,但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其門店數量從巔峰期的6000+驟降至2500+,四年內超3000家門店「吃席」9,15。這組數據被解讀為「品控嚴格淘汰劣幣」,卻也讓人質疑:為何問題門店總在關停後才被曝光?
整改承諾的「循環怪圈」致歉信中強調「全員培訓考核」,但新京報暗訪發現,涉事門店員工連健康證都無需提供即可上崗。更諷刺的是,2024年鄭州食物中毒事件後,總部曾宣稱「留樣檢測合格」,但疾控部門至今未公布最終結論。當「自查」淪為形式,所謂「透明化監督」是否只是新一輪文字遊戲?
供應鏈的「雙面敘事」品牌標榜「統一食材配送」,但暗訪視頻揭露:發酸土豆泡水去味、隔夜牛肉加色素翻新等操作,均使用加盟商自行採購的食材。總部一邊靠供應鏈搞米,一邊把鍋甩給加盟商,這套商業模式早已埋下隱患。
二、無解之問:誰該為「舌尖風險」買單?
當消費者在黃燜雞里吃出老鼠、因食物中毒送醫時,加盟商哭訴「總部抽成高、監管松」,總部反擊「個別門店違規操作」。但弔詭的是,品牌近年罰款記錄中,既有「復用餐具不合格」等基礎衛生問題,也有「將廚餘垃圾混投」等管理漏洞。
所以,錯的到底是急於搞米的加盟商,還是只收錢不監管的總部?當道歉成為成本最低的選項,我們或許該問:為什麼每次都要等媒體暗訪,才能揭開後廚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