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小傳
劉桂穎
主任醫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內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首批「名醫師帶徒」導師,天津醫療健康學會呼吸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呼吸系統疾病,對治療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病等方面較有專長。
秋分一般為每年公曆的9月22日至2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
秋分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晝夜等長。
秋分後太陽直射點移至南半球,北半球逐漸夜長晝短,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早晚溫差增大,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
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
秋分之前有夏季的餘熱,多表現為溫燥;秋分之後,天氣轉涼,氣溫逐漸下降,多呈現涼燥的特點。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專家劉桂穎介紹,秋季要養肺,養肺集中在「養」和「收」。
「養」: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秋季燥邪較盛,容易導致口乾咽燥、乾咳無痰等肺津受傷的癥狀,秋季養生尤其要注意養陰潤肺,以此來抵禦燥邪對肺的傷害。
「收」:收斂陽氣可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醋等酸味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解表發汗的食品。另外,隨著氣候逐漸變涼,人體氣血會趨向收斂歸藏,此時要注意隨氣候變化適時增加衣物保暖防寒,減少性溫發散食物的攝入,助氣血收斂而歸於平順。
感冒
感冒是秋季的高發病之一,因為進入秋季,人的免疫力會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下降,同時秋季氣候乾燥,容易使人體受到外界致病邪氣的侵襲而致病。
口鼻是呼吸道的門戶,皮毛也關乎肺,若這兩個部位受到外邪的侵襲,則最容易引發感冒。
秋季感冒不論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都要注意秋季燥邪當令這一特點,在治療感冒期間適量多飲水,或將雪梨、麥冬、銀耳等潤肺之品煮水頻頻飲用,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咳嗽
咳嗽也是秋季的高發病,以風燥咳嗽最為多見。《症因脈治·傷燥咳嗽》曰:「天行燥烈,燥從火化,肺被燥傷則必咳嗽。」
燥咳臨床多表現為咽癢、咳嗽、頓咳少痰或無痰,嚴重時可有痰中帶血絲、口鼻發乾、聲音嘶啞、舌干而少津液等。
《金匱翼·燥咳》中總結為:「肺燥者,肺虛液少而燥氣乘之也。其狀咳甚而少涎沫,咽喉干,氣哽不利。子和云: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皮膚乾燥,大便秘澀,涕唾稠黏。」
對於燥咳的治療,宜以疏風潤肺為主,若燥邪嚴重,可辨證應用中藥湯劑,選用養陰潤肺類藥物。若屬於溫燥,則可用桑杏湯加減;若屬於涼燥,則可選用杏蘇散加減。
此外,通過飲食調養可以預防秋季燥咳,如食用荸薺、甘蔗、雪梨等甘潤的水果,或食用銀耳雪梨湯、百合銀耳湯、甘蔗馬蹄飲等養陰潤肺的葯膳進行食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為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多發在秋冬季節,尤其是在秋分天氣轉涼或暖冷交替變化的時候。
慢阻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通氣功能障礙,支氣管受冷刺激而發生痙攣,更容易產生胸悶、喘息等癥狀。
秋季特別是秋分以後,天氣變涼、乾燥多風,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增多,感冒等會引發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
此外,秋季氣血內斂,陽氣下降,體內原有的痰濁、瘀血等陰寒屬性的致病邪氣會隨之增長,加上外部氣候的變化,聯合作用更容易使慢阻肺出現急性加重。
慢阻肺患者在秋天應該
① 及時增添衣物預防感冒,盡量減少外出避免風塵刺激。
② 順應季節進行調理,並在加重的早期干預治療。
③ 還可以配合葯膳、食療或者中藥湯劑等進行調補,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若秋季疾病沒有明顯加重,可以考慮適當進補以提高抗病能力。
通常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進補有一定難度,因為多數患者會有「虛不受補」的情況,需要以調補為宜,可用人蔘、黃芪等補氣葯聯合養陰潤肺葯的方法進行,以防「上火」造成病情加重。
若疾病已經出現加重,則要及時進行正規的治療。
慢阻肺患者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且不宜進食辛辣食品。
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多種多樣,如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等,都是調養佳品。
此外,慢阻肺患者進行適度的戶外運動有益無害。
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中老年健身操等,身體狀況比較好者也可爬山、游泳,但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運動後自我感到舒適為度。
同時,捶腰背和按摩迎香穴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捶腰背時,取端坐位,腰背自然挺直,兩手握空拳,捶打腰背中央及兩側,從下往上,再從上往下,先中央後兩側,各捶30次,可通調背部經絡,暢肺氣。按摩迎香穴可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熱後,分別沿鼻翼兩側上下搓摩30次,然後用兩手食指按揉兩側迎香穴(鼻翼外緣中點旁)30次,可有效改善局部及其臨近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病邪的抗擊能力,對減少呼吸道疾患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普醬紫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