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少了600萬噸!飲酒+購房主力人口減少4000萬,白酒如何破局?

2025年02月10日21:12:05 美食 1754

大家好,我是藍白。

今年春節我窩在家,追一部叫《人生切割術》的劇。

劇里的設定很有趣:男主為了逃避壓力與痛苦,做了個手術,把上班和下班後的記憶分割,相當於在公司時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人格,倆人共用一個身體。

想的是挺美,結果卻變成了:大型公司利用開發的分離新技術馴化上班人格的員工,下班人格終日還是沉溺在消極的情緒里不能自拔。

我們現在逃避壓力的方式有很多種,刷短視頻,追劇,玩遊戲,喝酒,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一種記憶分割。

七八年前吧,有段時間我過得很不開心,啤酒喝多了肚子脹,白酒上頭快,久了就養成了酗酒的習慣,每晚要大醉一場才感覺能睡得安穩。

可宿醉後,還是得面臨那些心煩的人和事,酒精泡軟的愁腸,醒時反而結成了更難擰開的麻繩。

越想逃避,越逃不掉啊。

扯遠了,只聊喝酒這件事。

現在回想七八年前,我也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身邊的朋友也都愛喝兩杯,那時候也是中國白酒產量的巔峰,也就是:年輕人接受+產能暴漲。

現在是產能腰斬+飲酒人口減少,徹底反過來了。

我們看兩組數字。

1,2024年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414.5萬千升,同比下降1.86%。

8年少了600萬噸!飲酒+購房主力人口減少4000萬,白酒如何破局? - 天天要聞

這個數字,在2016年達到了驚人的1358萬千升。

以白酒密度折算,8年時間,規上白酒產量少了近900萬噸!

不過,我在查數據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

許多資料顯示的規上白酒產量,2023年是449萬千升,而2022年是671萬千升,相差快40%了,而官方發布的23年同比降幅卻只有2.8%。

這下滑幅度也差太多了,跟23年和24年的數字完全對不上。

最終我找到的答案是:新國標。

業內人士說,2022年之後,只有純糧釀造的酒才能稱為白酒,規上白酒企業統計標準大幅度提高。

逐步淘汰香精酒,其實是白酒行業的進步,喝完劣質酒頭疼的感覺太難受了。

那可能有人問了,那種包裝金光璀璨,瓶子上恨不得纏條龍的20塊包郵的神酒,不還是很多人在喝么?

注意,產量統計的是規上,規上是指規模以上,2021年規上製造業統計口徑修改,從1998年的營收500萬以上改為2000萬以上。

直播間賣給老鄉們的作坊劣質神酒,顯然夠不上這個標準。

所以,2023年在申報修訂2022年規上數據時,去掉了非穀物釀造的部分產量。

這麼算,數據就對上了:把純糧酒、香精酒都加上,8年時間,白酒產量下滑應該是在600-700萬噸之間。

第二組數字,看飲酒人口年齡的特徵。

長城證券報告,調查顯示,喜歡喝白酒的主力,大部分都集中在25-54歲,重度白酒愛好者是35-44歲,達到30.7%。

巧合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恰恰跟主力購房群體有很大程度的重合。

一般認為,25-44歲是購房的主力人口。

七普數據,我國主力購房人群(25-44 歲人口)數量比2015年下降了4670萬人。

8年少了600萬噸!飲酒+購房主力人口減少4000萬,白酒如何破局? - 天天要聞

你說這巧不巧,購房和飲酒的主力人口巔峰是2015年,而白酒產量的巔峰正好是2016年,白酒周期與房地產周期完美重疊了。

從體量來看,房地產經歷了一輪完整的漲跌周期,2015年新房銷售面積12.85億平米,2021年達到頂峰17.94億平米,到2024年,短短3年劇烈下跌到9.7億平米,大起大落實在太刺激了。

白酒產能在2016年達到1358萬千升,2024年跌到414萬千升,按新國標修正前的口徑,跌幅也達到了一半。

酒桌空了,江湖老了。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酒企對年輕化的執念如此深重。

醬香拿鐵,茅台冰激凌,斷片冰激凌,濃香風味咖啡,雞尾酒,IP聯名,降度降量水果味。。。

尷尬的是,白酒拚命討好年輕人,奈何年輕人不吃這一套。

年初的時候媒體報道,不少城市的茅台冰淇淋店閉店,2025年茅台可能會全面退出冰淇淋市場。

退出是明智的,天價冰激凌本來就是一陣風,刮過就忘。鍾薛高已經涼透了,哈根達斯大量關店,十幾塊的夢龍也賣不動了,放著老冰棍和小布丁不買,誰家好人會花60塊搶個醬香味冰激凌啊?

還有善變的瑞幸,當年醬香拿鐵一天賣出去幾百萬杯,現在也沒聲了。

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

年輕人對白酒「網紅化」的態度似乎是:嘗鮮可以,常喝不行。

好比對婚姻戀愛的態度:談戀愛可以,結婚就算了。聊聊天可以,吃飯就算了。吃冰激凌喝咖啡可以,喝酒就算了。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不過,跟其他白酒的年輕化嘗試相比,醬香拿鐵和茅台冰激凌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人家起根就沒把冰激凌咖啡當長久生意來做,年輕人能不能喝的起茅台不重要,甚至可以說:年輕人越是喝不起茅台越重要,只要在喝奶茶的年紀就對茅老大種下思想鋼印就行。

我們在第一層,茅台在第二層,其他白酒的死活,關茅台什麼事?

但這對整個白酒行業卻是深刻的警醒:白酒可能天然不適合網紅化。

我們拿過去兩年的超級大網紅胖東來為例,紅絲絨蛋糕,大黃餅這些糕點非常適合網紅化,小姐姐小朋友拍照發圈,口味造型獨特就行。自營啤酒把精釀價格打下來,代購蹲門口現場加價收酒,啤酒嘛,男女老少高低都能整一口,也非常適合網紅化。

唯獨白酒的網紅化,連胖東來也帶不動。

前兩年胖東來跟寶豐搞了一個「懟酒」,「懟」這個字在河南是有特殊含義的,起了個不錯的名字,加上東來出品的光環,剛開始確實搶了一波,結果還是因為口感被慢慢冷落。

胖東來有點不服,不搞懟酒了,搖身一變改了個名字,升級品質叫「自由愛」,70一瓶,我喝過兩次,確實半夜嗓子不渴第二天頭不疼,但入口那股味,只能說比懟酒強點,嘗個鮮就想不起來了。

愛喝酒的都知道,靠近百元檔的白酒競爭非常激烈,地方酒+名酒大單品的集中地帶。砸了多少年的廣告才培育出的社交貨幣,喝了多少年的口感才有的品牌認知

大學生可能會跟風扎堆湊個熱鬧,無趣的中年男人喝酒,從不看熱搜和IP聯名,從不管什麼拿鐵冰激凌,也不管瓶子身上文案有多扎心,天王老子來了,報喝就是報喝。

東財報告,把白酒需求端劃分成三類:政務需求、商務需求和個人需求。

三公受限後,政務消費還不到5%,商務應酬和朋友聚會都佔到了36%,是白酒消費的絕對大頭。

8年少了600萬噸!飲酒+購房主力人口減少4000萬,白酒如何破局? - 天天要聞

這兩大需求:朋友聚會受25-44歲飲酒主力人口下降變少,商務應酬受經濟周期影響開始減少。

飲酒人口減少,感觀上沒那麼明顯,心理上卻是潛移默化的改變。

這兩年我發現,不光是年輕人不愛喝白酒,尤其過年的時候,原來我印象里都挺能喝的大哥們叔叔伯伯們,過了50多歲也不多喝了,最多氣氛到了碰個杯,喝二三兩就完事了。

而商務應酬需求的下降來的更猛烈。

餐飲業下的五大類目的第一大類目是「正餐消費」,也是銷售們老闆們領導們互相稱兄道弟的典型場景。

京滬為例,北京地區上半年正餐服務收入增速為-10%,成為餐飲行業唯一收入負增長的品類。

去年8月份,上海正餐企業穩增長現場會披露的61家餐飲公司月度營收統計,正餐業態下滑高達21.3%,而小吃、西餐西點、西式快餐、火鍋烤肉都好於正餐。

全國範圍內,正餐人均消費也從年初的108元下降至7月份的95元。

8年少了600萬噸!飲酒+購房主力人口減少4000萬,白酒如何破局? - 天天要聞

正餐消費的主力並非是有錢人,而是渾身加滿了槓桿的中產。

所以,1,主力飲酒+購房人口下降是大背景,酒企的網紅化搞的轟轟烈烈,卻有點熱臉貼冷屁股的意思,還是得珍惜白酒頂樑柱的中年人群。

2,白酒社交商務需求下滑,是經濟周期下行後,敏感的中產消費主動收縮,無趣的中年男人們懶得在網路上發聲,只會默默的用腳投票。

白酒應該怎麼辦?

商務+政務需求下降,那就只能挖掘個人需求。

酒企們能做的,要麼做情緒價值升級,比如短視頻里老刷到「30歲不戀愛不婚男人下班一個人喝酒的快樂」,剛好迎合輿論對婚姻戀愛和酒桌文化的抗拒,我現在養成沒事自飲兩杯的習慣就受這種視頻影響。

要麼跟中老年打情懷牌,打養生牌,保健酒+懷舊包裝,年輕人當然無法理解這一套,酒桌上化身歷史軍事學家的盤串大哥們認可就行。

當然,白酒想恢復到曾經「國民消費符號」的地位,還得靠經濟復甦,收入有預期,中產敢消費,持續的餐飲商務往來需求。

無酒不成宴嘛,白酒需要的不是奶茶咖啡雪糕,需要的是:山東考公女婿的邁騰後備箱,江浙老闆們談合同的飯店包廂,河南包工頭和項目經理川流不息的KTV大堂。

我是藍白,今天先聊到這,咱們下期再見。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春天田野里藏著一口「寶」,十人九不識,老一輩卻靠它救過命 - 天天要聞

春天田野里藏著一口「寶」,十人九不識,老一輩卻靠它救過命

春天,是野菜扎堆冒頭的季節。對於愛吃野味兒的老饕們來說,這可是自然送來的「野味季」,不抓緊嘗幾口,簡直對不起這好光景。像薺菜、馬齒莧、蕨菜這些常見野菜,大家可能早已不陌生了,口感各有千秋,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地地道道的「綠色健康代表」。
逛商場,你會產生什麼樣的驚喜? - 天天要聞

逛商場,你會產生什麼樣的驚喜?

有網友辣評「現在的商業綜合體可是一個比秦始皇統一六國還要統一的地方」一樓有獨屬自己的四大金剛新能源車、網紅戶外品牌、潮玩、新茶飲二樓快時尚輪流站崗負一層小吃街永遠排長隊每座城市的商場彷彿複製粘貼標準化裝修複製粘貼的品牌矩陣公式化的樓層分區讓消費者調侃「懷疑全國商場共用一張施工圖!」這種工業化流水線般...
3888元/位!給客人吃大象糞便的餐廳,已被立案調查 - 天天要聞

3888元/位!給客人吃大象糞便的餐廳,已被立案調查

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一新開餐廳某平台顯示人均消費3888元每晚僅開一桌12席餐廳還提供號稱用大象糞便製作的甜品記者從閔行區市場監管局最近了解到,這家餐廳名為上海蓬冠樹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因違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馬橋市場監管所已現場核查,並暫時封存相關材料展開後續調查。市場監管部門介紹,涉...
宋河酒業「紫氣東來」登頂珠峰:一場名酒復興的精神遠征 - 天天要聞

宋河酒業「紫氣東來」登頂珠峰:一場名酒復興的精神遠征

頂端新聞記者 陳偉然「從頭越,爭第一」,宋河正通過一場沖頂珠峰的挑戰,向外界宣告自己的復興宣言。自4月9日發布會之後,河南首位兩度登頂珠峰的女性、「宋二代」孫寧,已攜宋河「紫氣東來」抵達西藏,並正式開啟第三次珠峰沖頂挑戰。
《三餐四季》福建篇:細品山海風物、地道閩味 - 天天要聞

《三餐四季》福建篇:細品山海風物、地道閩味

福州撈化「鮮」的秘訣是什麼?製作順昌灌蛋的手藝因何「奇絕」?怎樣的福州魚丸才算合格?武夷熏鵝的製作過程要加入哪些材料?雞湯汆海蚌為何能成為閩菜「皇后」?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央視大型美食文旅節目《三餐四季》福建篇,帶你探尋八閩大地,細品山
上海一高檔餐廳顧客吃到毛髮?老闆賠6000多元後報警 - 天天要聞

上海一高檔餐廳顧客吃到毛髮?老闆賠6000多元後報警

前段時間,一些高檔餐廳的老闆們頭疼不已。倒不是因為食材不夠新鮮,也不是因為大廚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正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敲詐」風暴!在黃浦區一家商場里,陳老闆和妻子經營著一家日料店。為了這家店,陳老闆夫妻倆已經張羅了一個多月,可這開業沒幾天,夫妻倆在2024年12月16日這天晚上,接到了一通始料未及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