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州山姆會員店鬧出大新聞,有人目擊到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場景:在店內的廁所里,居然有人正在分裝蛋糕。
現場散落著托盤和蛋糕刀,被分裝的是山姆自有品牌的焦糖餅乾千層,這款在會員商店APP熱銷榜上排第二的網紅蛋糕,原價89.9元一公斤。
山姆出面回應稱只能勸導,但阻止不了這種行為。
這兩年,山姆代購的生意越做越大。
作為一家已經進入中國近30年的商超品牌,山姆目前在全國僅開設了48家門店,覆蓋24個高線城市。
這個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在那些沒有山姆實體店的三四線城市,代購們看準了商機,把北京郊區山姆店的芥末味夏威夷果運到山河四省,把一線城市搶瘋了的澳洲肥牛卷帶到江浙縣城。
在固安縣這樣的小城,就有8個代購在做山姆的生意,一半開實體店,一半線上接單。
代購們不僅把山姆的商品賣到全國各地,還把這個品牌帶來的"中產階級"形象一起打包賣了出去。
有些代購甚至囤積了上百張會員卡,光是每月返現就能賺幾萬塊錢。
不過代購們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至。
今年4月就發生過一起案件,有代購因為分裝山姆食品並標註虛假生產日期被罰款5萬元。
更讓人擔心的是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需要冷藏的食品在運輸過程中是否始終保持低溫,以及分裝時的衛生條件是否達標。
有意思的是,山姆似乎對代購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據知情人透露,部分門店甚至專門安排人員對接代購,幫他們打包商品,還會通知他們特價商品信息。
代購也確實幫山姆解決了一些問題,比如消化臨期和滯銷商品,以及填補三四線城市的市場空白。
但這種默許的態度讓普通會員很不滿,他們抱怨自己花錢辦了卡卻經常買不到心儀的商品,特價品更是被代購一掃而空。
更重要的是,通過代購購買的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買到的商品經歷了怎樣的儲存和運輸環境。
就像這次在廁所分裝蛋糕的事件,讓人不禁懷疑那些經過代購之手的食品究竟有多少安全隱患。
代購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山姆的市場定位。
原本山姆靠著付費會員制和精心的選品策略,營造出一種高端、精緻的購物體驗。
但現在,代購們把這種體驗切割成碎片,用各種方式轉賣給更多的消費者。
比如一個89.9元的千層蛋糕被分成12份,每份十幾塊錢就能買到,看似讓更多人嘗到了"山姆味道",但實際上完全背離了品牌強調的品質和安全。
對於那些生活在沒有山姆的城市裡的消費者來說,代購確實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購物渠道。
他們可以通過代購買到各種網紅商品,從巴斯克芝士蛋糕到進口零食,彷彿也能分享到一線城市的生活方式。
但這種購物體驗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有風險的。
現在的問題是,隨著入局的代購越來越多,市場已經接近飽和。
一些代購開始鋌而走險,不惜在廁所這樣的場所分裝食品,或者篡改保質期來賺取利潤。
而消費者在追求所謂"中產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可能正把自己的健康暴露在危險之中。
代購們的生意還在繼續,但這場風波讓人不禁懷疑:為了追求一個品牌標籤,我們是不是不小心把食品安全這個最基本的底線也給代購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