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中國第一顆人工心臟。」
2022年8月,王十七登上脫口秀舞台,向觀眾自豪地介紹著自己。
王十七
誰能想到,曾經被重病拖入深淵、靠著藥物和氧氣,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的他,竟因這顆特殊的「心」迎來了命運大反轉。
而為了維持生命,他每隔8小時就要給心臟充電,洗澡要防水,還不能坐飛機。
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他又是如何在重重限制下生活的呢?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信息來源於紅星新聞2022年11月3日發布
人工心臟
王十七的人生轉折,始於25歲那年。
那時的他,正值青春年華,身體健康,是一名熱愛生活的數學老師。
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一次體檢,他被確診患上了擴張型心肌病。
這種病被稱為「心臟病中的癌症」,治療難度極大。
醫生告訴他,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根治方法,但供體數量有限,等待移植的過程將極其漫長。
心臟病
從那一刻起,王十七開始了長達17年的治療之路。
病魔如影隨形,他的病情不斷惡化,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他長期依賴藥物和氧氣維持生命,食欲不振,夜不能寐。
更讓他痛苦的是,妻子因無法承受病痛的折磨,選擇了離去。
年邁的母親成為了他唯一的支柱,兩人相依為命,共同對抗病魔。
王十七
2019年8月,王十七的病情急轉直下。心衰導致了肝腎衰竭,醫院4次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醫生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植入人工心臟。
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但對於王十七來說,這是他唯一的希望。
他決定勇敢地「試一試」,即使結果未知,他也要為生命奮鬥到底。
人工心臟的工作原理,是模擬人體心臟的「四居室」結構。
人工心臟
人體心臟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組成,其中心室部位的心肌最厚,承擔著「泵血」的重任。
尤其是左心室,負荷最重。
血液順著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動脈瓣→主動脈→全身的路徑循環。
當心衰發生時,往往是因為左心室負荷過重,無法有效泵血,導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長期植入型人工心臟,就是通過替代左心室的泵血功能,減輕其負荷,維持患者的生命。
王十七
其實早在1957年,全球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就已經實施,但患者僅生存了1.5小時。
1982年,隨著技術進步,一位61歲的心衰患者植入了人工心臟後,生存了112天。
但當時的人工心臟還非常粗糙,需要大型空氣泵驅動,噪音巨大,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人工心臟技術漸漸成熟。
現有的主流技術是第三代非接觸式離心泵,包括液力懸浮、磁液懸浮、磁懸浮等形式。
輔助型人工心臟
其中,國際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採用了磁懸浮技術,它的優點是更小型化、更安靜、更耐用。
中國也已有三款國產人工心臟獲批上市,分別是永仁心、同心醫療和航天泰心。
中國的心衰患者的數量非常龐大,約有1200萬之多,其中130萬到150萬為終末期患者。
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然而,心臟供體的數量卻嚴重不足。
中國每年只能完成幾百例心臟移植,與患者的數量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信息來源於中國新聞網2023年11月26日發布
圖片來源於網路
許多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離開了人世,還有一些患者由於各種原因,並不適合進行移植手術。
比如,肺動脈高壓的患者,移植後會面臨更大的排異風險。
而人工心臟的問世,為很多心衰患者都帶來了希望。王十七就是這樣一位幸運的患者。
當他做出了植入人工心臟的決定後,醫生為他進行了詳細的評估和準備。
人工心臟
需要充電的人生
手術前夜,王十七難以入眠,他知道,這將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較量。
他精心地打理了自己的儀容,剃去了頭髮,換上了乾淨的衣服。
這既是對最壞結果的準備,也是對生的渴望。他想要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這場與命運的博弈。
手術進行了整整8個小時,醫護人員用精湛的技藝和無畏的決心,為王十七重新裝上了「心」。
王十七
當王十七從麻醉中醒來,他發現自己彷彿變成了「被改造的金剛狼」。
身體各處連接著管線,腹部的電線連接著體外的電池,維持著人工心臟的運轉。
但令他欣喜的是,他的呼吸變得前所未有的順暢。
他重新擁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那種久違的喜悅,讓他熱淚盈眶。
王十七
但是,人工心臟也給王十七的生活帶來了諸多變化和限制。
他必須適應「8小時充電周期」的特殊生物鐘。
他需要每隔8小時更換一次電池,確保人工心臟的持續運轉。
同時,王十七發現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生活了。
王十七
他不能趴著睡覺,因為腹部的電線會受壓;
不能靠近電磁爐,因為電磁場可能干擾人工心臟的運行;
不能吃火鍋,因為過熱的食物可能引起身體不適;不能過安檢,因為金屬探測儀會誤報警。
即使是洗澡這樣簡單的事情,對王十七來說也變得複雜起來。
人工心臟
他需要對腹部的電線和電池進行嚴密的防水處理,電池要裝入專門的防水袋,腹部的電線要貼上防水膜。
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否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但王十七並沒有被這些限制所嚇倒。他積極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適應新的身體狀況。
為了增強心肺功能,他堅持每天快走5公里,隔天騎行15公里。
鍛煉
由於人工心臟對電磁場敏感,他暫時不能乘坐飛機,出遠門只能依靠鐵路。
這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但他選擇了坦然接受。
並且王十七從未後悔選擇植入人工心臟。
因為這個決定,不僅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也讓他見證了中國人工心臟產品的突破和進步。
王十七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33家醫院開展了200多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令人欣喜的是,國產產品的性能已經非常接近國外先進水平。
最早植入國產人工心臟的患者,已經存活了5年半之久,創造了中國醫療界的奇蹟。
人工心臟
王十七的新生活
面對新的生活,王十七選擇了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他珍惜每一天,珍惜新獲得的生命。即使面對種種不便和限制,他也始終保持微笑。
他常說:「自從裝上人工心臟,心裡就再也沒有壓力了,有也是電壓。」
王十七深知,自己能夠重獲新生,是多麼幸運和不易。
王十七
因此,他決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幫助和鼓舞更多的人。
他參加脫口秀,講述了自己與病魔鬥爭的艱辛歷程,講述了人工心臟給他帶來的新生。
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傳遞正能量,讓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可貴,看到希望的力量。
王十七還積極投身於科普事業。他號召更多人了解人工心臟,了解這項可以改變生命的技術。
除此之外,王十七也在努力創造奇蹟。
王十七
他希望自己的人工心臟能夠運轉更長的時間,為後來者做一個榜樣。
因此,他嚴格按照醫囑,管理自己的生活,定期進行檢查,確保人工心臟的正常運轉。
王十七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創造更多的奇蹟。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也在努力改進人工心臟技術,希望能夠為患者帶來更大的福音。
其中,充電技術的突破,是一個備受期待的方向。
人工心臟
如果能夠實現無線充電,患者就可以擺脫電線的束縛,生活質量將得到極大提升。
王十七常常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再受到充電的限制。
另一個重要的改進方向,是進一步小型化和輕量化人工心臟。
如果能夠減小體積和重量,就可以減少對患者身體組織的壓迫,讓患者更加舒適。
心臟手術
從長遠來看,人工心臟技術必將造福更多心衰患者。
它將為患者提供一個全新的治療選擇,延長更多患者的壽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心臟手術,人工心臟手術的難度並不算太高。
真正的瓶頸,在於患者的接受度和昂貴的費用。
信息來源於財經雜誌2023年1月26日發布
王十七
許多患者因為對新技術的不了解,以及經濟上的困難,錯失了接受治療的機會。
希望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規模化應用,人工心臟的相關耗材和設備成本能夠下降。
這樣的話,人工心臟將成為心衰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將與藥物治療、心臟移植等傳統方法並駕齊驅,為心衰患者帶來更多選擇,帶來更多希望。
人工心臟
結語
王十七的國產人工心臟,見證了科技發展為患者帶來的福音。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王十七」,在人工心臟的幫助下,重獲新生。我們也期待,人工心臟技術能夠不斷突破,造福更多患者。生命的意義,在於擁抱希望。讓我們一起,為生命喝彩,為科技點贊。
王十七
【參考文獻】
紅星新聞-2022-11-03——《戴上國產人工心臟的「充電人生」:一天被劃分為3個8小時 三年沒坐飛機》
中國新聞網-2023-11-26——《中國心衰患者已高達1210萬 發病率逐年增加》
財經雜誌-2023-01-26——《一顆「中國心」至少70萬,等待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