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醫院的時候,總是會不可避免的做各種各樣的檢查,核共振就是必要的一個檢查,在進行核共振檢查的時候,身上是不能攜帶任何金屬的。
而且中途也不能亂動,可磁共振這個項目,在非必要的情況下,還是能不做就不做……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從「萬能體檢」到理性選擇
近年來,磁共振檢查(MRI)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很多人將其視為高端體檢的象徵,認為它無所不能,可以洞察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將潛在的疾病一網打盡。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這種設備能將人體內部的軟組織,如大腦、脊髓、肌肉和韌帶等顯示出來,幫助醫生做出準確診斷。
尤其是在一些疑難雜症的診斷中,磁共振檢查往往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幫助醫生找到病灶,制定治療方案。
但這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用的時候也有可能遇到些限制和風險,醫生在仔細詢問之後,會對病人身上的疾病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要是真的需要,醫生就會讓病人去做相關的檢查,磁共振也就是這麼個情況,而且這磁共振吧,檢查一回還真是不便宜,檢查一回小千把就進去了。
有的時候患者也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主動提出進行磁共振,但是要是沒有這方面的必要,醫生還是會進行勸說的。
為什麼醫生有時會勸說不做磁共振呢?這項技術究竟有哪些優勢和局限性?咱們怎麼才能理智對待併合理利用這項技術呢?
探秘磁共振
磁共振檢查的原理,聽起來似乎有些高深莫測,它並非像X光那樣利用射線穿透人體成像,而是運用了我們身體里的氫元素。
實際上,這是通過氫原子核的旋轉特性來實現的,我們身體里有很多水分,這些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原子組成的。
但是,當人體置於強大的磁場中時,這些「小磁鐵」就會乖乖地排列整齊,指向同一個方向,不同組織中氫原子核的密度和排列方式不同,它們釋放能量的速度和強度也不同。
通過分析這些差異,就可以區分不同的組織,並識別出病變區域,這就是磁共振成像的「魔法」。
相比於傳統的X光和CT檢查,磁共振檢查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優勢:
磁共振掃描不用射線,所以更安全,特別適合需要多次檢查的人,比如小孩和孕婦,還有就是,部位不同,所檢查的方式也不同。
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從不同角度捕捉人體圖像,為醫生提供豐富視角,從而更準確地診斷疾病,在腦梗死的早期診斷中,磁共振檢查可以比CT更早地發現病變,從而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並非萬能的「體檢神器」
儘管磁共振檢查有著諸多優勢,但它並非萬能的「體檢神器」,在某些情況下,磁共振檢查並非最佳選擇,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
主要是因為磁共振機器挺貴,機器每開一次,就可能會有一定的損耗,而且磁共振掃描不是對所有部位都適用的。
就比如在肺部疾病和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CT檢查往往是更合適的選擇,此外,心臟的持續跳動也會影響磁共振成像的質量,因此在心臟疾病的診斷中,通常需要採用特殊的磁共振技術。
在進行磁共振的時候,需要將自己身上的所以金屬物全部拿下來,讓外邊的家屬拿著,當然,這是在患者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的時候。
在患者沒有自理能力的時候,是需要家屬協助病患,將病患扶到,或者是抬到儀器上,家屬要是想要陪同,就需要穿上特質的防護衣。
在將要做磁共振檢查的時候,醫生會率先提醒不要亂動,而且醫生還會再病人的頭部墊一些材料,這樣的話,就可以防止病人亂動了,等病人閉上雙眼被傳送到儀器之中後,相關人員會將儀器打開。
然後病患會感覺有耳邊有敲打的聲音,這種聲音是一陣一陣的,當檢查過後,儀器會將病患給輸送出來,當然,當時的環境可能會比較靜謐。
有一些人就對這種靜謐不太適應,所幸整個檢查過程持續的時間也不長,等到檢查完成之後,相關人員會念下一個病患的名字。
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由於強磁場可能會干擾這些植入物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損害,因此不能進行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的外邊有時候也會貼上邊,提示金屬物不能帶進去,還有孕婦也不能做,因為可能會影響胎兒。
科學認知,理性選擇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醫療信息真假難辨,讓人們無所適從尤其是在面對像磁共振檢查這樣的「高端技術」時,很多人容易盲目跟風,甚至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然而,醫學檢查的目的並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手段,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診斷價值。
盲目追求「高端檢查」,不僅會增加經濟負擔,還可能延誤病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風險,那麼,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和正確應用磁共振檢查呢?
要加強醫患溝通很重要,醫生是行醫的專家,他們會看病人的各種不適表現、身體狀態和以往病史,結合各種情況,給病人安排最適合的檢查。
與醫生交流時,患者最好弄清楚各種檢查方法的長處短處和適用情況,別隨意要求做特定檢查,接下來,要針對病情挑選恰當的檢查方法。
如果初步檢查看不清楚病因,那再考慮做個磁共振吧,不要一上來就選擇最「高端」的檢查,避免過度醫療。
例如,對於不明原因的頭痛、噁心等癥狀,醫生可能會建議先進行頭部CT檢查。
如果CT檢查結果正常,但患者癥狀持續存在,醫生可能會進一步建議進行磁共振檢查,以排除腦部腫瘤等疾病的可能性。
還有就是,要重視日常健康管理,預防總比事後補救來得強,這句話千古流傳,與其等到身體出現問題再去醫院「排隊挂號、各種檢查」,不如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將疾病扼殺在搖籃里。
患者也應該保持理性,不要被一些誇大宣傳所迷惑,要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選擇真正需要的檢查項目。
磁共振成像技術,作為一種關鍵的醫療影像手段,在疾病檢測和治療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未來磁共振技術可能會變得更加清晰、迅速且經濟實惠。
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也將為磁共振檢查帶來新的突破,人工智慧能幫醫生看片子,讓看病更快更准。
人工智慧能根據病人的病情和影像特點,預測病情的發展以及治療效果,幫助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為什麼不建議大家做「磁共振」?不是輻射,主要因為這四點》。
【2】三聯生活周刊——《當精神疾病可以被清晰「看見」》。
【3】金台資訊——《國家醫保局:CT、磁共振、X光收費將執行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