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梨膏具有生津、降火、養陰、潤肺、止咳等功能,非常適合秋燥時節作為養生保健葯膳食用。
秋氣與肺緊密相關,要讓身體與秋天的氣候相適應,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就要調理養肺,適應秋天乾燥的氣候。
據典籍《太醫院秘藏彈丸散方劑》記載:秋梨膏能清金降火,止嗽化痰,解渴除煩,添津潤燥,或陰虛火旺,口燥咽干,咳久嗽血,吐血咯血,痰中帶血,肺經虛損,悉能治之。
秋梨膏的製作
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以精選的秋梨為主要原料,根據不同的需求,搭配具有止咳、祛痰、生津、潤肺的中藥,如紅棗、生地、葛根、蘿蔔、麥冬、藕節、老薑、貝母、蜂蜜等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傳統葯膳飲品。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款美容暖身、滋陰潤肺、通便清火秋梨膏的製作方法。
材料:
雪梨8個、川貝15克、百合50克、羅漢果1個、生薑100克、大棗10枚、蜂蜜150克、冰糖200克。
製作步驟:
1.準備材料。梨洗凈切片,姜去皮切片,羅漢果砸碎,紅棗剪開去核,砂鍋中加入2500克水浸泡2-8小時(夏天2小時,冬天最長浸泡8小時)。
2.大火燒開,改文火煎煮1.5小時,濾出葯汁備用;鍋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二遍,大火燒開改文火煎1小時,濾出葯汁備用;鍋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三遍,大火燒開改文火煎40分鐘,濾出葯汁備用。
3.合併三次煎煮所得的葯汁,在敞口鍋中大火煎煮,約需1.5-2小時,得到濃縮清膏一大碗。
4. 趁濃縮葯汁的時間,把川貝搗碎後,用75克蜂蜜和160克水浸泡2小時,然後中小火加熱,煎煮30分鐘,濾出葯汁備用。
5.將清膏轉入稍小的砂鍋中,加入冰糖繼續濃縮,這時要不斷攪拌防止糊鍋,一直到鍋中出現細密的氣泡。
6.將之前煉製過的川貝蜂蜜液加入砂鍋中,攪拌均勻。
7.涼透後兌入75克蜂蜜,攪拌均勻,裝入乾燥的容器中即可。
功效:
梨潤肺,棗補血,姜暖胃,蜜養神,乃一道秋季滋補良品,最適合秋天的陰虛、燥咳。尤其適用於喜愛抽煙喝酒卻又不愛喝水的人,清心潤肺、生津和胃。此膏兼有美容暖身,滋陰潤肺,通便清火之功效,為秋季飲用佳品。
注意事項:
熬制秋梨膏的所用蜂蜜宜選用涼性蜂蜜,如枇杷蜜、紫雲英蜜、槐花蜜,而桂圓蜜、荔枝蜜等則是溫性的,不宜用於熬制秋梨膏。

秋梨膏「性寒」別亂用
秋梨膏是秋季的養生佳品,很多家庭都會準備一瓶,咳嗽的時候喝一點,用以滋陰潤燥。但事實上,秋梨膏並不能當成飲料隨便喝,而應當辨證來服用。
中醫講「燥邪傷肺」,燥為陽邪,從口鼻侵於肺,最易耗傷肺陰。
秋梨膏所含成分多是潤燥護陰之品,比如秋梨、麥冬、貝母等,因此對於陰虛肺熱之燥咳,特別有效。
但對於風寒咳、痰飲咳、肝火咳等效果不佳,且會雪上加霜。
因此,當我們出現喉嚨紅腫痛、口乾舌燥、乾咳無痰等燥咳癥狀時,可適當飲用秋梨膏。
但若出現痰少、質稀、痰白、難咳的風寒咳嗽時,一定不要亂用。
此外,中醫認為秋梨膏性涼,故脾胃虛寒、手腳發涼、大便溏瀉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以免虛寒癥狀加重,更容易腹瀉。
還應注意一點,因秋梨膏含糖量較高,因而糖尿病人也不適宜食用。
秋梨膏怎麼服用效果好?
秋梨膏宜空腹服,可用溫開水和勻沖服,也可以含化。如空腹服不適,可在飯後服用。
服用劑量要根據病情或身體情況及藥物性質而決定,特別與患者消化功能關係密切。
一般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如每日先服一湯匙,如果消化功能正常,或病情需要,再改為早晚各服一湯匙。
秋梨膏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
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具有解藥性的食物。
服用秋梨膏的注意事項
一是秋梨膏里還含有較多鐵,喝多了可能導致牙齒變色、發黑。喝過之後最好立即漱口。
二是1歲以下的寶寶不能喝秋梨膏。秋梨膏里含有蜂蜜成分,1歲以下的小寶寶的胃腸屏障功能發育還不完善,蜂蜜里可能含有的肉毒桿菌有可能導致寶寶中毒。
三是感冒、突發急性疾病時,或服用「秋梨膏」後舌苔厚膩者,應暫停服用。
四是服用秋梨膏後出現過敏癥狀,如蕁麻疹、皮膚瘙癢,應立即停葯,並進行相應處理。

傳說故事
據傳,有一年的秋天,唐武宗李炎患病,終日口乾舌燥,咳嗽不止。太醫們不敢慢怠,急忙會診,一番「望、聞、問、切」後,均認定是「秋燥」作祟。
原來是那年秋天氣候異常乾燥、濕度較低,故秋燥太過,成為「燥邪」。此燥邪最易傷及肺氣,若傷及肺氣,肺氣不順,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咳嗽不止的癥狀。
明確病因病機後,太醫們急忙擬方,無非是一些桑葉、菊花、川貝、陳皮、沙參、麥冬等養肺陰、止咳之類的中藥,派人熬藥送來給皇上喝。皇上一喝,哎呀!中藥那個苦啊,皇上哪裡受得了?於是,皇上拒絕服用。
太醫們犯難了:再好的葯,皇上不吃,也沒法治好他的病啊!

這時,從四川青城山來了一個道士。他認為人應該順著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來養生才健康長壽。
秋天在五臟中對應為肺,最忌乾燥,喜滋潤,如秋燥太過,則易患咳嗽。於是,道士用當季水果----秋梨,加補中潤燥的蜂蜜,潤肺止咳的川貝,再加少許薑片、乾草,用大鍋像煉丹一樣熬,經一天一夜的熬制,終於熬成一罐膏狀膏藥,呈給皇上。
皇上李炎一聞,清香無比,沁人肺脾。一嘗,入口即化,苦中帶甜,甜中有苦,味道很好。李炎不禁龍顏大悅,每天都按時服用,不知不覺,口乾舌燥、咳嗽都好了。
據說,這就是膏方秋梨膏的原型,從唐朝開始在宮中、達官貴人中流行,每到秋天,貴權們為了養生保健,防治秋燥均服用。到了明清,是秋梨膏的鼎盛時期,並逐步傳入民間。
【來源:中國中醫、中國中醫藥報、佛山市中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