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了就一定要補嗎?哪種蛀牙不用補?

2025年06月16日11:14:15 健康 1389

蛀牙了就一定要補嗎?哪種蛀牙不用補? - 天天要聞

蛀牙到底要不要補,得看這顆蛀牙(齲齒)的嚴重程度。並不是所有蛀牙都得補牙,下面一篇文章給大家講清楚不同情況的處理辦法:

一、這兩種蛀牙可以不用補

1. 早期淺齲(沒形成牙洞)

牙齒表面剛開始被蛀時,可能出現發白的斑塊或者輕微發黑,但還沒蛀出洞,平時也沒感覺。這時候不用急著補牙,可以通過好好刷牙(用含氟牙膏少吃甜食定期塗氟,幫助牙齒自我修復,阻止蛀牙變嚴重。不過得讓牙醫檢查確認蛀的深度,不能自己給自己下判斷。

2. 靜止性齲(蛀牙自己停住了)

有些蛀牙因為口腔環境變好了(比如唾液分泌變多),或者蛀的地方不容易塞東西,就不再繼續蛀了,牙齒上可能留下淺坑褐色斑。這種情況也不用補牙,但要定期複查,同時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其他牙蛀壞。

二、這兩種情況必須補牙

1. 中齲或深齲(已經蛀出洞)

當蛀牙蛀到牙本質層,牙齒上有明顯洞了吃冷熱、甜的東西會敏感,或者塞牙難受,這時候必須補牙。如果不及時補,蛀牙會往深處蛀到牙神經,引發牙髓炎牙根發炎,嚴重了牙齒可能保不住。補牙時要先把蛀壞的部分去掉,再用樹脂等材料填上。

2. 蛀到牙神經或牙根周圍

如果蛀牙已經傷到牙神經,出現持續牙疼牙齦腫牙齒鬆動,這時候不能直接補牙,得先做根管治療(把感染的牙神經清理乾淨,消毒後填上),之後可能還需要做牙冠保護牙齒。如果不處理,感染會擴散,最後可能要拔牙。

三、避開兩個常見誤區

1. 覺得 「蛀牙小就不用補」?大錯!

早期蛀牙看著不嚴重,但細菌會一直破壞牙齒,一旦蛀出洞,牙齒自己沒法修復,拖得越久蛀得越深,治療更麻煩,花錢更多還遭罪。

2. 信偏方治蛀牙?靠不住!

有人說用花椒止痛、鹽水殺菌,這些方法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去不掉蛀壞的部分,也阻止不了蛀牙發展。要是靠偏方耽誤了治療,牙齒可能永久損傷。

四、出現這些情況快去看牙醫

牙齒表面有白斑、黑洞或發黑的地方;

吃東西時牙齒對冷熱、甜味敏感;

牙疼、牙齦腫。

提醒:牙醫會通過檢查和拍片判斷蛀牙深度,給出準確建議,切勿自己判斷要不要補。

蛀牙補不補,看蛀到什麼程度:
早期沒蛀出洞的,可能通過護理修復;蛀出洞或者傷到牙神經的,必須及時治療。發現蛀牙儘早找醫生檢查,別拖。平時堅持每天刷牙兩次、用牙線、定期洗牙,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蛀牙。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他從2分鐘提高到20分鐘靠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他從2分鐘提高到20分鐘靠的是什麼?

我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廣州公立三甲醫院的中醫教授——王璽坤,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三十多年了,尤其擅長治療陽痿早泄,在這方面頗有建樹,幫助過無數患者。在我心裡,一直秉持著「醫者父母心」的理念,知道咱們老百姓的不容易,能用最少的錢幫患者看好病,那才
正畸讓牙齒鬆動易脫落……是真是假?|謠言終結站 - 天天要聞

正畸讓牙齒鬆動易脫落……是真是假?|謠言終結站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多學一個知識點——正畸前,這些口腔問題要留意!牙周炎未控制即矯正正畸前必須治療牙周炎,矯正過程中,每3~6個月進行定期口腔檢查,維護口腔健康。矯正力過大矯正的力量並不是越大越好,有時力量過大反而不利於牙齒移動。
新版糖尿病指南出爐:誰降糖最「猛」?誰甩肉最「強」? - 天天要聞

新版糖尿病指南出爐:誰降糖最「猛」?誰甩肉最「強」?

胰島素不夠用,血糖就飆上天。新版糖尿病指南來了,到底哪種葯降糖最快?哪種葯還能順帶減肥?答案讓不少人大吃一驚。胰島素不是唯一的答案了過去說起降糖,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打胰島素。確實,它是救急的高手,血糖高得厲害時,打上一針,能迅速拉下來。
體內的炎症過量了,身體會出現6個跡象,一旦發現,請管住嘴 - 天天要聞

體內的炎症過量了,身體會出現6個跡象,一旦發現,請管住嘴

【福利禮包贈送中】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歡迎大家參與活動!身體不是等生病才出問題的,大多數人開始「垮」,不是因為得了什麼大病,而是炎症控制不住了。這種狀態在體檢報告上不容易看出來,不痛不癢,但在血管、關節、皮膚
養生:鐫刻生命的不朽詩章 - 天天要聞

養生:鐫刻生命的不朽詩章

養生:鐫刻生命的不朽詩章在時光長河的緩緩流淌中,生命恰似一首悠揚的詩章,而養生則是那靈動的筆觸,於歲月的素箋上,精心鐫刻下健康與活力的字句,讓生命之詩綻放出永恆的光彩。飲食之章:自然饋贈的韻律「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飲食,是養生詩章的開篇韻
徐林院士名醫工作室落戶廣州,打造華南腦癱診療新地標 - 天天要聞

徐林院士名醫工作室落戶廣州,打造華南腦癱診療新地標

我國腦癱發病率達1‰-2‰,我國現存600萬腦癱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超4萬,高昂的治療費用與長期照護需求讓無數家庭陷入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困境。疾病引發的痙攣、肌張力障礙不僅導致患者運動功能喪失,更可能引發髖關節脫位、脊柱側彎等不可逆損傷,甚至因長期卧床引發肺部感染、褥瘡等致命併發症。在這場與疾病的持久戰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