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全媒體記者 陳江燕
林涓 毛朝青 文/圖
「醫生的職業追求:嚴謹、擔當和不斷創新。」劉景豐來自福建閩清,現任福建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福建省肝膽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普外科、肝膽外科及肝移植工作,從醫30餘年來,他將這三個詞反覆咀嚼,並不斷賦予其更深的含義。
福建歷來是肝病和肝癌的高發地區。但在過去,福建肝病治療方面的醫學團隊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病人要做肝癌切除、肝移植手術往往需要遠赴省外,十分不便。外派學習回到福建後,劉景豐和同道們一起勇於開拓、不斷創新,逐漸使我省肝病和肝癌防治與研究水平達到全國前列,改變過去病人需要到異地就醫的局面。
從無到有 在福建建立完善肝臟外科技術體系
「肝臟,就像一塊吸飽水的『海綿』,稍微觸碰就會大量出血,手術危險係數較高。」劉景豐說,過去,病人往往需要遠赴上海等地進行治療。
看到這種情況,身為福建人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十分重視,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建議,要派人到上海學習肝臟外科技術。在此契機下,當時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工作的劉景豐,獲得機會,成為了我省第一位奔赴上海深造肝臟外科的醫師。
之後,劉景豐又來到武漢,在「中國現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身邊,跟隨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陳孝平院士攻讀博士學位。他還到美國德州肝病中心接受博士後培訓,研修肝移植。
1999年起,劉景豐和同事們開始著手建設我省首個肝臟外科中心,建立和完善以肝癌為主要對象的肝臟外科技術體系和以終末期肝病為主要對象的肝移植技術體系。「要建一個新的體系,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劉景豐感慨地說道,剛回到家鄉時,籌建資金、醫療設備、人才隊伍,樣樣都是問題,都要去想辦法。
2004年起,他便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探索組建綜合醫院肝病中心,改變以往病人分散在不同臨床科室,無法達到綜合診療和全疾病周期管理的局面。
2011年,他開始籌建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在政府關心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下,現已發展成我國肝膽疾病防治與研究領域的重要平台,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改變了病人異地就醫的狀況。
劉景豐在醫療健康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今年9月,在他指導下,省腫瘤醫院順利完成全省首例釔[90Y]微球精準介入治療手術,為不能手術切除肝臟惡性腫瘤的福鼎病人張先生爭取到手術機會。
「手術歷時一個小時,術後我很快恢復了健康,不僅達到治療預期,而且能下水游泳。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張先生說,他剛到醫院檢查時,大部分肝臟均已被腫瘤侵佔,此時包括手術等在內的多種傳統治療途徑均已失效,隨時面臨死亡危險。所幸,他遇到了劉景豐領銜的專家團隊,重新找到生活下去的希望。
人道至上 做背著病人「過河」的人
在不斷「升級」 醫療技術和診療平台的同時,劉景豐始終遵循「科學之上是人道」的準則,始終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認為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要造福人類。
在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方面,劉景豐帶領團隊率先引入「雲醫院」概念,於2014年初建成全國首個肝膽專科領域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孟超雲醫院」。
「『雲醫院』的實質,就是病人的信息在跑,但醫生和病人不用跑。」劉景豐解釋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基層醫生對病人進行首診,並將掌握到的病情信息同步至平台,與專科醫生一起進行診療方案的決策,病人不需要來回跑動看病。藉此平台,專科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得以下沉至基層,可以惠及更多基層的病人,促進診療規範化和均質化。
2016年底,由吳孟超院士親自牽頭,劉景豐又通過整合臨床科研數據,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肝病和肝癌大數據平台,並進一步開發形成「孟超肝膽外腦」,以此為醫生提供診斷輔助、治療方案選擇和疾病風險預測等26項人工智慧。
「我的老師常說,醫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劉景豐說,對此,他十分認同。他說,病人躺在手術台上打完麻藥後,在完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將自己完全託付給醫生,這是一種性命相托的信任。醫者仁心,醫者更要擔當。
醫德為先 將每一個手術都當做一場考試
「每一場手術,都是一場考試,都不能掉以輕心。」這是劉景豐的學生、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林科燦聽劉景豐講過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林科燦說,他跟隨劉景豐學醫問診20多年,受益最深的是在老師帶領下,養成了「嚴於術前,精於術中,勤於術後」的習慣。在日常工作中,劉景豐常教導他:一名醫生,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治病救人是根本,病人到你跟前,就是你的事。
為了這「跟前的事」,劉景豐總是把病人放在首位,走下手術台後,常常還會陪住在ICU病房內,以備隨時應對病人病情的反覆。最長的一次,他在ICU病房內住了40天。病人睡病床,他就睡陪護床。
「當時,這位病人的病情較為複雜,從手術台上下來後,雖有了一線生機,但仍在『走鋼絲』,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劉景豐說,他每時每刻都對病人的病情變化保持警惕,病人一有情況,他的神經就高度緊繃。所幸,病人最終熬過難關,如今仍然健在。
克服困難、做好「跟前的事」,劉景豐一直堅守著。「正如裘法祖院士曾經說過,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劉景豐認為,做事要知不足就是要追求完美,對醫生來說同樣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做學問要不知足就是要追求卓越,不斷超越自我。醫生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僅向老一輩的專家學習,同時跟蹤前沿知識和技術,還要忍耐寂寞、大膽創新;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醫德為先,淡泊名利,做一名有良心的醫者。
劉景豐常與自己的學生分享他在成長過程中的三點體會:首先,是心靜,做好本職工作;其次,是闖勁,堅持探索和創新;最後,是韌勁,遇到挫折不氣餒。
本文為海峽都市報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
編輯:肖肖
實習生:賴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