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日本治療師森田正馬創造了一種應對心理問題的全新手段——森田療法。
此療法一經公布,便風靡全球。無數深陷痛苦的人們,在森田的幫助下迎來生命的曙光。
森田認為,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癥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病人心裡的動機衝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減輕了。
人生之路,問題疊著問題。成功與美好的背後,都埋藏著迷茫、傷痛與殘缺。
不確定、不順心,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態。
只有把問題當成朋友,才能放下掙扎,收穫自由。
帶著問題去生活吧,你所勇敢踏出的每一步,都將告訴你生活的答案。
-01-
帶著迷茫出發
作家瑞卡斯曾說過:「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用大把的時間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這世上,沒有人永遠清醒,成長之路向來是摸著石頭過河。
生命不存在絕對的「準備好了」,偉大的事業都從迷茫與慌亂中開始。
我們沒必要一心去做無比詳盡的計劃,去做涉及到每個細節的預想。
帶著迷茫出發,勇敢前行,行動會自動解答曾經的疑惑,我們也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在一堂跳水課上,同學們都已陸續跳了下去,唯獨一個女孩遲遲沒有行動。
這並不是因為她感到無比害怕,而是因為她總覺得自己並沒有準備好。
在過去,女孩一直都只做自己確定的事,她討厭迷茫感,哪怕因此錯失機會。
可就在女孩打算再次放棄,等準備好了再嘗試時,她突然想起父親昨晚說的話:
「人生沒有萬事俱備,帶著不確定性大膽嘗試,生活才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猶豫片刻,女孩咬著牙決定不想那麼多。
她硬著頭皮跳下,耳邊只聽見同伴們的陣陣掌聲。
這次成功的經歷深深改變了她,讓她明白開始時的無措並不可怕,迷茫意味著無限可能。
此後的她在面對問題時,同樣會用心思考與準備,卻不會深陷其中,沉溺於消除迷茫。
女孩學會了帶著迷茫去出發,把握機會,果斷行動,不在內耗中早早耗盡能量。
最終,女孩在32歲時成為物理學博士,並在51歲時就任德國總理。
她,便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默克爾。
三毛在《寫給「淚笑三年」的少年》中寫道:「 孩子,人生最可貴的事情,在我看來,便是少年的迷茫。」
迷茫意味著改變,意味著我們即將走出舒適區。
迷茫是問題的啟蒙,你無需過分糾結其中。人生需要準備,卻不必把所有心血消耗其中。
以大局觀念去想,以大膽心思去做。
人生不怕沒準備好,怕的是停滯不前。
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常起霧。
與其等霧散去,不如勇敢前行。
萬家燈火,可能就在路的盡頭。
-02-
帶著傷痛前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曾說:「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很多時候,在傷痛的荒漠中,日夜反問自我,並不能找到出路。
只有帶著傷疤往前走,才能找到治癒裂口的水源。
被稱為最美消防隊長的母強,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家庭。
母強小時候,父母都得了重病,大哥不幸遭遇意外身亡,姐姐也因心臟病永遠離開。
面對悲劇,年幼的母強卻選擇頑強地活下去,支撐起這個家。
從那時起,母強就明白:人生,要帶著傷痛去生活。
後來,母強如願加入了武警森林部隊,負責通訊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中母強帶著隊員們豁出命來,在三個小時內恢復了營區的電力和通信。
可等到母強終於緩過氣來,卻得知自己的岳父、岳母、妻子和女兒已經全部在地震中喪生。
再一次喪失至親,母強的心幾乎崩塌。
可一個人強大與否就在於面對苦難的態度。
有的人深陷傷痛的漩渦,從此心灰意冷,活做行屍走肉。
有人卻以超人般的意志,帶著傷痛前行,點燃生的希望。
母強選擇了後者,哪怕每晚以淚洗面,他也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往後時日,母強編寫了100餘份教案,組織了20餘次業務培訓,培訓了300多個通訊骨幹。
常人眼中連連遭受打擊的他或許該是喪失希望的,但他沒有被傷痛擊垮,而是努力工作和生活,幫助更多的人,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大隊長。
生活的殘酷,讓太多人陷入絕望。
母強卻帶著傷痛昂首前行,用行動治癒了自我,用勇氣扭轉了趨向黑暗的人生。
你一直想著傷痛,它也不會自動癒合。
只有專註於下一個動作,去完成人生的比賽,傷痛才能有所意義。
人生,受了傷就不可自拔,就像沒入一潭死水,水不流,便只能積腐積敗。
唯有帶著傷痛生活,才能讓清泉湧入,如魚得水,滿園生機。
-03-
帶著殘缺生活
治癒小說《螢火蟲小巷》中有一段經典的話:
「人生總會有殘缺,而這殘缺,讓我們完整。」
大千世界,繽紛多姿。
一路所見,有我們喜歡的,同樣就會有我們不喜歡的。
只有帶著殘缺去生活,人生才能不完美卻圓滿。
美國天才插畫師凱特·艾倫用自己的畫筆治癒了無數讀者。
可誰又能想到幾年前的她還處於崩潰邊緣。
上學時的凱特非常厭惡自己,她覺得自己又蠢又笨。
因為對自己的外貌非常不自信,二十歲前的她甚至很少照鏡子。
看著周圍的人如此光鮮亮麗,而自己卻像一個被蛀蟲啃食的蘋果,凱特的生活陷入泥潭。
25歲時,凱特確診了抑鬱症,黑暗中,她終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殘缺」。
她漸漸明白,揪著缺點不放只能徒增對自我的怨恨與唾棄。
與其糾結於自己外表和頭腦上的不足,不如先不去管它們,去發展自己的畫畫愛好。
雖然曾經的缺點依舊不曾解決,凱特的心卻在前行中慢慢變得強壯。
後來,《了不起的小狐狸》等書問世,帶著殘缺去生活的凱特,治癒了他人,也改變了自己。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有人說殘缺是一種美,但美的不是殘缺本身,而是一個願意接受殘缺的念頭。」
做人,可以有對完美的嚮往,卻不能有對完美的執念。
一味去填補掉所有溝壑,只會讓大地失去旖旎風光。
人生,不能總等到周遭的一切盡合心意後,才熱情投入生活。
帶著殘缺去生活,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而那缺口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04-
電影《美麗心靈》的原型納什一生都活在精神分裂的陰影中,但這卻並不影響他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
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一生都承受著多動症的痛苦,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成為世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心理專家薩提亞曾說:「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很多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我們不放過自己。」
生命中總會有一些迷茫,傷痛或殘缺,我們暫時無法解決,甚至可能永遠解決不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從此自怨自艾,活在暗黑泥潭。
帶著問題去生活吧,時間會療愈傷口,勇氣會把我們帶向新的廣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