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2022年12月03日23:33:13 心理 1351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廣州執行20條的第三天,天天盼望的圖書館開了,趕緊預約了位置。

廣州前兩天放鬆了,有人歡喜,有人打擊,總之,人類社會,無論什麼事情,總會有不同的聲音。

現在,全國都在看著廣州。年初,上海提出「共存」,引起很大的爭議。前不久,石家莊放鬆一天,第二天又回去了,因為民眾不放心。

如今,廣州放鬆第三天了,儘管不同的聲音還是在網路上彼此起伏,但我們的周圍沒有聽到不和諧的聲音。

今天是星期六,我常走的這條路線,人不多,平常周六也沒有多少人。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周六的三號線

民眾如果害怕,可以選擇在家呆著,不害怕的人則出去工作。如此各自安好。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早上的花城廣場

我是不支持繼續封,靜默了三年,情況變了,環境變了,就得改變策略,當時的封只是權宜之計,而不可能是長久之策。


首先,歷史上沒有一個病毒是人類斗敗的。


19世紀肺結核成為人類的殺手,等人類剛研究出制服這個病毒的青黴素,20世紀艾滋病毒成了人類的殺手;還沒有攻克,癌症又成了人類的殺手,還沒有攻克,又來了一個新冠病毒,誰也沒辦法預料,新冠還沒有攻克,明天會不會又來一個新病毒?

病毒是永遠存在的,不是這個,就是那個。歷史證明,每當有新的致死性病毒出現,人類都會付出大量的傷亡代價,在獲得一定免疫之後達成一種平衡,因此兩者一直是共同演化的。


其次,情況變了,環境變了,不能固守一個策略不變。


我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病毒鬥爭,研發疫苗,鼓勵全民接種。

全世界只有我們在積極抗疫,其他國家早就躺著了,我們也不能閉關鎖國。因此,只要有外來輸入,病毒就不會離開,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清零。


再次,放開不等於躺平,擺爛。


廣州提出跟進中央20條,放寬了防疫策略。這時,網路上又是一陣波瀾,認為廣州準備躺平、擺爛了。

民間有俗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又說「葯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我們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該預防的還是要預防,準備工作做足了,剩下的就交給上天。

無論是怎麼樣的決策,都會有成本的。

三年來國民的情緒,最可怕的不是病毒的本身,而是對病毒的過分恐懼。

病毒的後遺症會很嚴重,甚至還會造成生理功能的衰退,不能生孩子之類的流言在圈中流行。

病毒到底會有哪些後遺症,誰也說不準,沒有人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中藥用了幾千年了,也告訴你「是葯三分毒」,誰能打包票呢?

也有些人拿印度來比較,儘管TA們沒有去過印度。

有一個公眾號作者是上海人隨水,關注了他很久,喜歡他的大喜馬拉雅文化研究,他的太太是印度人,2019年底因疫情困在了印度。因此,他成了我們了解印度疫情的一線記者。

第一波疫情中國是重災區,印度影響不大,人們該幹嘛還幹嘛。

第二波徳尓塔變種的疫情,倒是來勢洶洶,一來印度人大意,小瞧了病毒,認為第一波沒有影響到什麼,就放心大膽地不加防護,二是印度的貧民窟人口密集,面對潮水一樣突然洶湧撲來的疫情,一下子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實在狼狽,確實死了一波人。

當時,在印度的中國人還向國內求助,要寄中藥和呼吸機,我還在朋友圈幫忙轉發了他們的求助。

印度這次疫情,就像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面對手無寸鐵的而又毫無準備的老百姓,一陣瘋狂撕殺後,迅速地退走了。

敵人來得迅速,退得也快,然後又恢復平靜。

印度疫情到底怎麼樣?簡單概括一下。從2020年開始,就有做血清抗體檢測,看有多少人體內有了抗體(如下兩圖),由此推算全印度有多少人感染過病毒。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印度各邦血清抗體佔比圖表(來源:隨水)

從表中可知,中央邦(Madhya pradesh)最高,達79%,占第三的是最窮的比哈尓邦(Bihar)75.9%,最低的是喀拉拉邦Kerala)佔44.4%。

根據隨水的介紹,喀拉拉邦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醫療資源水平是最高的,當地政府對防疫也極為重視,感染率一直得到控制,因此抗體陽性率比較低。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全印度(來源:隨水)

從圖二中可知,印度全國有抗體的佔比67.6%,由此推算出全國達9億人感染了病毒,平均33人中就有1人確診。這麼高的感染率,應該發生醫療擠兌之類的事吧?實際上,除了第二波疫情,印度面對疫情表現很平靜。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2021年8月印度喀拉拉邦新增確診曲線


比病毒更厲害的是心理的恐懼 - 天天要聞

2021年8月印度全國新增確診曲線

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的是,印度其他地方趨於平靜時,疫情「一支獨秀」的恰好是他們保護得最好的喀拉拉邦(Kerala)。它和馬哈提施特拉邦(Maharashtra),卡納塔吉邦(Karnataka)和泰米尓納徳邦(Tamil Nadu)排名最前,佔全國一半確診。這四個邦恰好是全印度經濟最好的邦。

由此分析,前期保護得越好,面對毒性更強的病毒,感染機會更高。不過,輕症和至死率比較低。前期沒保護好的,犧牲了一部分人,留下來的則得到了抗體,有了免疫力。同時,疫苗接種越高,表現出輕症越多,至死率越低的情況。

我們人口和印度差不多,我們的醫療設施雖然比不上美國,但能比得上印度吧?而且還有一個優勢,我們有中藥啊!2003年中藥在非典的作用,2020年在武漢疫情的時的作用,不都發揮出了功效嗎?!

我們一直都被保護得好好的,還加強了疫苗的接種,抵抗病毒的能力已經大大的加強。

我們不必懼怕病毒,但我們也不能藐視病毒,防範到位,心中無懼。

有人說一個都不能死,那才叫好。我直接回答他,就算是太上老君開藥,也不能保證一個都不會死。

又有聲音在說,致死率哪怕是5%,你就是那其中的5%呢?

哪個病毒不死人?哪個生物不會死?就算是石頭,也最終會風化成土的。我們都是100%會死的,任何人都是這100%的其中之一,能按自己的意願,不死么?秦始皇怕死,去尋求長生不死葯,最後證明他失敗了。

我們太多人害怕死亡,可是沒有任何生物是不死的。預防不死的方法真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要生出來。

有人說放開了,感染的人輕鬆過億,感染了要不要休息?要。那麼就會沒人上班,然後經濟崩潰。西方經濟崩潰,就是這個原因。

我認為世界經濟的崩潰的鍋不能讓新冠來背,新冠只不過是經濟崩潰的一個緣,而不是因。理由就不在此展開討論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下子全放開,對於新興病毒,還是不怎麼了解它,需要一步一步來。這麼些天,廣州的表現還是不錯,既沒有一古腦地扎堆聚集,也沒有畏懼地不敢出門。

圖書館也很謹慎,開放的名額比平常少很多,所以,也不像平時那樣擁擠,人來人往,大家安安靜靜地看書,寫東西,用電腦上網。

面對危機,沒有任何事情是沒有代價的。因此,多一點理性,少一絲恐懼情緒。


#頭條創作挑戰賽#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