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殺母案的心理分析123

2021年08月31日20:41:02 心理 1269

l

l 吳謝宇究竟是不是是惡魔?

吳謝宇殺母案的心理分析123 - 天天要聞

l 一。他不是天生的惡魔,是後天撫育環境造就而成。

吳父去世帶給吳謝宇的創傷沒有得到及時處理,他將傷痛壓抑下來,老師說父親去世後,他的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從第二名上升到第一名。他當時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剋制住悲傷的衝擊,悲傷並不是說壓抑下來就會不見,而是潛伏在心底,父親死後,繼續生活在母親壓抑的情緒環境之中激發了他神經系統的分裂遺傳因子,父輩家族兩個姑姑患有精神分裂疾病,生物因子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二。父母的人格影響孩子的人格

l 吳謝宇的家人朋友這樣描述:

l 場景1:「吳謝宇母親很少說話,穿著灰色的長褲短袖,回到老家,也是很少出門走動和村裡親戚相鄰交流,靜靜的坐在屋裡。吳謝宇爸爸陪伴坐在屋裡。」

l 場景2:吳父生前喜歡說笑,帶吳謝宇打籃球,母親出門旅行都捧著一本書在看。

l 場3:據說吳父生前有出軌外遇的經歷,父母外出時也會挽著手一起散步。

l 吳父2008年患癌症期間傳出外遇,父母在家裡爭吵不休,此時此刻吳謝宇正是青春期。謝天琴有潔癖,此後潔癖更加嚴重,覺得丈夫臟。這個地方大家要留意,潔癖者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症。青春期的孩子是性萌芽的時候,這個時候感受到母親和父親一場關於性的爭執,他心裡會有怎樣的感受,是不是和母親一樣從道德層面抵抗性?生理層面卻是迎接性?兩個衝突的矛盾體在吳謝宇身體中形成?會不會導致人格衝突不和諧的痛苦?

l 母親在侍候生病的父親一定是有一些厭惡嫌棄的微表情流露,可能被吳謝宇看到,母親嫌棄即將離世的父親,對於熱愛父親的他是一種黯然的打擊,母子相背而行的關係已經埋下嫌隙。

l 場景4:吳謝宇說父親影響太大,父親明顯是有能量的,死後很多同事和朋友捐款足以看出吳父的性格開朗受到大家的歡迎和接納。

l 隨著父親的去世,吳謝宇生命的那束光也隨著消失。

l 場景5: 謝天琴出身貧苦之家, 父母盲人,父親是當年學歷史的大學生,不知何事戳瞎了自己的眼睛,隨便娶了後山的盲女做妻子。後人不敢去觸碰的祖輩隱秘陰影。

l 究竟是什麼痛苦逼迫外公放棄看穿這個世界的勇氣?這裡面一定飽含悲傷和憤怒吧?謝老師帶著原生家庭創傷走進婚姻撫育孩子,她會給丈夫和孩子帶來真正的快樂嗎?明顯是沒有,反而把她的悲傷前悄無聲息地散發給給丈夫和兒子,她需要一些人承擔分享她隱秘的痛苦。

l 吳父有沒有出軌我們不知道,一個活潑的熱情的壯年男性如何承受常年無笑容僵化的妻子?

l 吳謝宇看了母親的日記,日記中母親很憂傷,心理精神層面很辛苦,由此裁決自己不夠孝順,無能力去承擔解決母親的焦慮和悲傷的情緒。吳謝宇此時此刻內心產生羞愧感和無助感無能感。

在心理學上,不動刀槍毀滅一個人就是給他製造道德良心羞愧感,讓對方的心靈日夜活在自我譴責中,生不得,死不得。

l 母親最好的禮物是給與孩子積極情緒暗示。

l 母親的心理不夠健康,母親內心有恐懼和不安,孩子會自動承接母親的爛情緒,深深責備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譴責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孩子帶著歉疚和羞愧的心理去學習和工作,慢慢形成發展出各種模式的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症,社交恐懼,抑鬱症,強迫症,等等。

三,祖傳3代的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l 心理疾病某種意義上是在發出警告,媽媽,我們家庭系統出了問題,你不快樂,孩子不敢快樂!你不動,孩子也不敢動。孩子不敢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不敢成為他本身。

l 一個人活著的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為他自己。一個人最大自由就是有選擇的自由。

l 吳謝宇在他出生之際似乎就失去了自由。他母親原生家庭的悲劇註定需要他成為外公或者母親的影子,祖輩丟失的榮耀,祖輩的恥辱和痛苦都需要吳謝宇去解決。

l 就如同祖輩遺失的祖傳經書,找回來就是好聖孫,可以進祠堂面對列祖列宗。

l 謝老師把吳謝宇培育成超級謝老師,或者是博學多聞的外公。

l 謝老師的期待,負責,母愛的後面是隱藏著幾代人的恐懼和悲傷。這些負面能量全部被賜予吳謝宇,這份愛是他們母子最大的悲哀。

l 吳謝宇背上背負著幾代人的影子和靈魂,真實的吳謝宇是被隱藏起來了。

l 祖輩的影子靈魂都是帶著恐懼和憂傷痛苦幽靈般存在,家族集體潛意識流傳的是負面恐懼情緒,孫輩繼承之,他沒有可能成為他自己,如果他要成為自己,他就必須打翻祖輩的痛苦,解決掉母親和外公的痛苦,然而他不是超人,他儘力成為學霸,試圖滿足母親一部分的需求。以圖母親能夠莞爾一笑。

l 如果做家庭治療,我們往往要上溯三代。從祖父母開始,看看祖父母給他的後代留下什麼心靈上的遺產。

l 吳謝宇上北大後晚上經常打電話向母親彙報日常各種活動軌跡和學習狀態。不是吳謝宇需要和母親如此親密粘連不清,是吳謝宇在滿足母親心理需求。他是被迫的。母親依戀他,母親內心藏著大量不為人知的恐懼和悲傷,道德層面不允許他脫離母親的懷抱。

l 當孩子長大覺醒,就會試圖掙脫母親愛的捆綁繩索,剪短和母親同生共死的畸形依戀臍帶。謝老師對吳謝宇的控制是隱秘的,讓人看不見摸不著。這或許就是知識分子謝老師的高明之處,她們有知識分子的身份,如果被人了解他們內心的脆弱需要孩子來填補,顏面盡失。再說,謝老師在外人眼裡清高要強,然而這些都沒有什麼實際用處,清高要強的本質掩蓋了脆弱無助的個體。

l 父母不想兒女離開自己,會使用一些手段來控制兒女。比如恐嚇,威脅,道德控訴,愛的綁架。。。

l 孩子人格發育按下了暫停鍵,患上各種不同形式的精神心理問題,像個嬰兒式的活著,活成了父母需要的樣子。回頭父母又會抱怨,我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啊!

l 來訪者說,我父母怎麼說都有道理,孩子我怎麼做都是錯。

l 或許謝老師自己也不清楚是如何控制吳謝宇的,她潛意識通過寫悲傷日記和平時展示的憂鬱樣子在心理層面暗示吳謝宇:孩子,母親很悲傷,你是否和母親一起悲傷?是否和母親同生共死?

l 場景6:吳謝宇父親死後,親友同學籌借的善款被謝天琴拒絕。

謝老師此舉的確看起來比較清高,款項不是經濟上的支持,是吳父同事朋友的一片愛心,謝老師說她有工資可以養活孩子。

l 謝老師實際上排斥了朋友的好心和善意,間接的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遠離了人群,疏遠了人際關係。自卑的人或許需要別人高看一眼吧。

四。母親心理健康決定孩子心理健康與否

l 場景7:吳謝宇在法庭上說:我想砍下母親的頭,她活得太辛苦我想幫她解脫。母親生前像林黛玉

l 吳謝宇不只是覺得母親活得辛苦,他自己更辛苦,他付出努力和心血考上一流學府北大,母親還是不快樂。母親早年遭受父輩戳瞎眼睛的創傷 ,中年又遭受喪夫創傷。吳謝宇究竟怎麼樣才可以挽救母親的生命力?

吳謝宇殺母案的心理分析123 - 天天要聞


相反,吳謝宇在母親死後大量向親朋好友借錢,吳謝宇的反向行為,說明吳謝宇是不認可母親的做法,反感母親和人群,和世界疏離的行為。

他的能量場需要無限制的擴大。

母親死後,做男模,嫖娼,喝酒吹牛,娶夜店小姐,等,如果謝老師生前活著是不是驚掉下巴?

是的,母親生前中規中矩的為人處世,道德清高,吳謝宇必須做一個失去生命色彩的孩子陪伴媽媽,母親死了,他解脫,重新拿回自己的生命能量,也許,只有媽媽的死,他才可以重新活一回,要麼衝上藍天展翅高飛,要麼墮落畜生道。

這兩者都可以讓他重新塑造自我。而不是母親及家族期待的假自我。

他把壓抑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做了一個最壞的孩子,用最原始粗暴的方式完成了生命能量的初級轉換。或許在這輪粗暴釋放後,他會回歸正常的文明禮貌和諧的社會。或許會開始正常的高端學術研究,他還沒有來得及轉身蛻變就被抓捕。

生前謝老師教育孩子有多文明禮貌,謝老師死後他就有多粗魯不堪。

吳謝宇殺母案的心理分析123 - 天天要聞

一出生就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安靜守規矩的不調皮的孩子,沒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等於是變相閹割了孩子雄性的能量,太監也不過如此。青春期叛逆實質是孩子開始邁向獨立,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如果此時阻斷孩子的叛逆,孩子在今後成長道路上要麼失控要麼退行。

吳謝宇似乎沒有青春叛逆,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好孩子,乖孩子是在父母的壓制下屏蔽自我意識的能量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

這也是後期他做出驚天駭俗的一個叛逆的行為,男孩一生都在為英雄的自我而努力。哪怕成為江湖大盜也可以笑傲江湖藐視人間。

五,吳謝宇沒有能力幫助母親快樂起來!

l 謝天琴人格特徵分析;從大五人格來分析,謝天琴極在某些人格維度有可能是喜歡內向獨處,不合群,壓制自我,不擅於社交,疏遠人群,不容易生氣發火,剋制,謙虛靦腆,討厭冒險,不喜歡嘗新,不喜歡刺激,默默壓抑抑鬱悲傷,不喜歡變動,生活方式刻板固定寡淡乏味等等。

l 謝老師的生活方式比較固定,比較刻板,不是那麼容易變通,,好像是僵化的,就好像一具木偶一樣上班下班讀書寫字,一年四季穿一個顏色一個款式的衣服,吃一個模式的飯菜,每天重複走上下班的老路,沒有社交,沒有閨蜜,沒有火鍋,更沒有鮮花。。。謝老師她的生命力是不是看起來死板?她的生命力一塘死水沒有任何漣漪和波動.給人窒息暈厥的感覺。

l 如果媽媽的生命力靜止不動,小孩子的生命力也得不到發展。

l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非常憤怒:媽媽你沒有生命力!你像林黛玉一樣憂傷!我怎麼有能力去幫你?媽媽我真的無能為力!我能做些什麼呢?我能改變一些什麼呢?

l 無能為力這也許就是當年吳謝宇心裏面的悲憤與憂傷。他上北大以後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感覺自己心理出了問題。無能為力的感覺掐住他的咽喉窒息感。

l 母親謝老師著裝只有黑色和灰色。而這兩種顏色是死亡色。

l 警察在他房間裡面搜出大量性工具,也許我們想到的是色情,其實性對於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生命的象徵,對抗死亡的體現。他把這種生命的對抗力量放在了性上面。母親道德清高,吳父出軌後,母親更加嫌棄性,認為性是不道德的骯髒之物,上不了檯面之東西。

l 讓吳謝宇不得不譴責自我道德的敗壞,性的喚醒,讓他覺得羞恥,不得不把性的能量放在了夜店和妓女那裡。夜店可以接納生命的覺醒。他或許在性裡面能夠自由感受到他失去的自我。

l 吳謝宇恐懼不安害怕愧疚。在母親那裡他聞到死亡的味道。他不想死,他才開始活。

l 母親在精神層面好像一具已經死了活著的肉身。

l 這才是吳謝宇最憎恨母親之處。

l 他在法庭上談起父親痛哭流涕,爸爸走了,他的世界就改變了,父親生前是雙手把孩子往上托舉,是他情緒的避難所,母親則是拽著孩子往下墜。

l 這個案子說簡單就簡單,說複雜就複雜。

l 失去生命力的母親無形之中扼殺了兒子的生命力,兒子上了北京大學,完成了母親的志向,仍然在精神層面暗中傳遞給兒子死亡的信息。

l 吳謝宇一直在掙扎健身運動對人有禮貌客氣熱情他想改變這一切,抵觸母親帶來的死亡暗示。

l 他想融入這個世界,融入熱情奔放的世界,把自己的生命活出色彩來。

l 這才是吳謝宇最真實的內心吶喊。

l 來訪者是一個美麗花季少女嚴重抑鬱症,她說她只想死。

l 世界讓她從失望到絕望。

l 母親在婚姻里不痛快,經常哭泣,需要她去安撫母親,和母親一起仇恨父親。

l 她充當母親的小棉襖已經十年,也就是說從她4歲開始,就照顧體恤母親的痛苦情緒,14歲,終於被母親傳遞的情緒壓倒,少女患上嚴重抑鬱症。

l 精神上貧乏的母親或者父母他們往往將孩子看成拯救他們精神世界最後一根稻草,讓孩子填補他們精神上的匱乏和黑洞。

六,失去生命力的母親帶來死亡的信息

l 好媽媽一定是充滿生命力,充滿對世界萬事萬物的熱愛和熱情,懂得掌控自我的情緒,失去生命力的媽媽吞噬自己和孩子。


l 一個孩子的危險往往來自撫育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正常,被祖輩父輩情緒災難吞噬的孩子會停止生長,退行或者失控。製造滋養的親子關係消除,減少關係中的折磨,協助孩子達到最好的自我且現實的學習和生活目標,是我們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課。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