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無外乎心和身兩方面,也稱精神和身體,或意念和身體。心和身一起修鍊就是性命雙修,吳會東老師起了個新名字叫身心整合,以吸收傳統修行中的精華部分和現代人體科學相結合,去掉過去修行中的宗教和迷信的成分,提煉出最優的練法方法。
身心整合的重點是方法,基礎是傳統實證的經驗和現代人體科學的研究,二者是相輔相成,大多是可以互相驗證的。傳統實證的優勢在於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精神領域可以到達極致,缺點是傳承過程中,個人大多隻掌握了一部分,猶如忙人摸象,有些問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不覺帶著一部分迷信。
現代人體科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在基本的人體結構,人體解剖,運動力學等方面可以說已經研究的非常透徹,對於傳統模稜兩可的地方,科學可以有非常明確的說明,就是在精神意念方面的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也已經到了可以人為創造開悟體驗的程度。
在禪定時,人的上頂葉皮層活動減退,由此導致對空間的感知發生扭曲,從而產生與宇宙合為一體的感覺。打拳到了高級階段也可以產生這種感覺。如何減退上頂葉皮層活動或者說如何在打坐打拳中達到天人合一的感覺?放鬆是共同認可的方法,而專註是引起放鬆反應的第一要事。就是說在精神層面的練習,傳統和科學也並不矛盾。
在太極拳練習的中初期階段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古代實證的經驗和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更高的層面好像現代科學還無法完全地解釋傳統修鍊的現象,只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腦科學和神經學了解的太少,而這方面的科學家也不了解太極拳。當然也確實有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但這並不影響科學在初期中期的指導作用。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初中級的具體指導更有意義。現在缺少的不是高級的練習方法,而是懂勁之前的權威性的指導方法。
縱觀各知名拳家的論述,到後期大多強調意念的作用和放鬆的重要性,實質上是將練習的重點從身體轉移到精神意念的練習上了。有理論認為心物一體,精神的練習最後也會作用到身體上,而精神的練習也需要一定的身體支撐,所以過去也說,身體不是道,離身道難成,身體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心意把,意拳,心意六合拳等等很多拳種從名字都能看出其拳的根本在於意念上,但是這個意是要有身體為基礎的,不然打拳與打坐修禪又有何異?
太極拳門派眾多,練習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方法甚至互相矛盾,那到底哪一種方法才是最好的,正確的?只有打破門戶之見,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才行,這個標準是什麼?誰來制定?大師嗎?恐怕不行,沒有達到張三丰楊露禪的高度難以服眾,大師又名聲在外,來不得一點反駁,難以有科學研究的客觀精神。科學嗎?恐怕也不行?科學只是工具,相同的問題,不同的人用科學分析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很多外行用科學分析起來太極拳頭頭是道,內行一看錯誤百出,毫無意義,科學研究分析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是為了找出更好的鍛煉方法,是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服務大眾,不能先帶觀念。經得起檢驗才能成為最終的標準。
只有不帶門戶之見的大師,不帶預設正確方法的科學研究,最好是真懂太極拳而無門戶之見的科學家,以數據說話,以事實為依據,使幾千年的實證經驗和真正的科學研究兩者結合才能產生出真正廣泛認可的練習標準,這個標準也要經過實踐檢驗,這個標準不是像比賽競賽那樣一招一式上的標準,而是一種原則性的,原理上的理念上的統一,具有共性的指導原則,不是在具體招式上的統一。
陰陽理念的共同認可就是其一,但初期無法在具體的練習方法上給與指導,越是具體的越容易產生分歧。
關於練拳的標準和程序雖甚大卻沒有一個比較交流的權威平台,基本是自說自話,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談對錯,一團和氣,還有一些人抱殘守缺,就認為自己師門傳承的最好,不知外邊天地的廣大。比如說武術界公認的外三合和內三合,還有人要質疑其是否必要,還有就是怎麼做才是外三合,外三合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還有異議,以外三合為基本標準去看看現在的太極拳拳架,非常多的動作都不符合要求,究竟這動作是對還是不對?
練習太極拳如果為了健康目的有其鍛煉相應的系統方法,為了技擊目的其系統方法肯定又有所區別,小孩和中年和老師的練習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初級和高級階段的練習方法和標準又不一樣。
太極拳的練習應當向學校一樣,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材,小學,中學,大學各有不同,小學不會去學習高中和大學的課程,也不需要知道其道理,在小學畢業了自然就升到了中學,開始學習新課本,畢業要有畢業的標準,太極拳論里將太極拳練習階段分為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還可以有更細分的標準,但懂勁可以算作一個具有最重要意義的太極拳階段性標準。
如何才能選出最優練習方法?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為人不同,法不同,根本就沒有辦法統一。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大體的分類,就像大學裡不同專業學習的課程不一樣。
1,以年齡分類,可以分成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以目的分類,可以分成健身,養生,治病,修身悟道,技擊,競賽,表演,教學
3,以地點分類,可以分成健身房,拳館,廣場,專業學校,一般學校
在不同的分類里練習的內容可以有交叉但應當是各有側重點。學員在基礎練習的完成上根據目的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全局最優解但可以有局部相對最優解。最終形成多種訓練體系,評價體系,分級體系,也有利於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打破門派,建立學派。
在探尋最優訓練方法的過程一定會有不同聲音,可以參照科學研究的方法,各種方法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社區,不同的人群里分別進行培訓,經過1-4年的不同方法練習,最後進行橫向對比。
比如說關於治病效果,比較起來其實很簡單,現在都是練太極拳和不練太極拳比較,很少有練習不同門派太極拳之間的比較,或者太極拳和其他健身方法的比較。經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很容易找到相對最好的運動方式。而這最好的運動方式未必就是一種,其中背後一定有共性,這個共性是科學可以證實的,根據這個共性還可以發展出更多的相同目的的鍛煉方法來適用於不同人群和場景。抓住共性就可以舉一反三,就可以做到大道至簡。
可以用身心整合系統或太極運動系統來整合各種運動技巧,武術,打坐,站樁,冥想,運動療法,中西醫相關知識,比單純的太極拳包含性更強,最終形成一門學科體系不是創立出新的門派。基礎學科可能包括腦科學,神經學,人體運動學,人體力學,解剖學,中醫,西醫,營養學,佛學,丹道,氣功,太極拳,瑜伽等等,其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但重點不止步於研究,而是研究和修行同步進行,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一體,研究是為了修行,修行來驗證研究成果。
身心整合根本是對人體的研究,自我覺知,自我修鍊和外部科研是兩條不同的路,要時不時地交叉,重新調整方向。有自我覺知的基礎,在太極拳就是達到懂勁的階段,通俗講就是打開了運動細胞,此後不管是健身,治病還是搏擊比賽都有了好的基礎,甚至不用局限在太極和技擊本身,可根據興趣多元化發展。有了自我覺知學習其他運動技巧,發力方法都會非常的快速,很快能掌握運動的用力方式,只要根據不同運動的特點加強練習就一定可以達到一定高度。成才率會極大地提高,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資源浪費。在開展專業的運動之前,先發展訓練覺知力應當成為基礎科目。
學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為健康養生,武術搏擊,悟道解脫,進行指導。未來武術的發展一定是普及在民間,專業在院校。民間師傅時間有限,多是業餘,雖有一些練習多年的老師傅功力高深,但年輕人很少,從比賽培訓到職業發展等等都不具備條件,大多是業餘興趣愛好,很難出成績。年輕人還是在專業院校從小培養,如果目光不僅限於比賽表演,超脫名譽地位,如能以修身為本,十幾年後當出現又能打又有理論的大師,終身成就當超過民間大師。專業院校也應當敞開胸懷多邀請一些民間老師傅,其多年的練拳心得和體悟也不是在學校里學幾年拳所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