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劉鄧大軍長途跋涉上千里挺進大別山。這在我國歷史上,也是一次非常出色的進軍。當時在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我國大膽做出反攻的決策,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要知道,這是要有非常大的膽識和魄力才能做出的決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但並非是所有的軍隊全部南下,而是主力南下。雖然只有4個縱隊,但這4個縱隊已是劉鄧大軍的主力。其中第一33000人,第二縱隊有31000人,第三縱隊有30000人,第六縱隊有26000人,此外還有野戰軍的參與,總規模約為13萬人。
這13萬人可以說圍繞大別山,把敵人耍的團團轉,直接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他們在此建立根據地,直到1948年春,因為戰略轉移和其他需要,劉鄧大軍需要從大別山離開。很多人好奇,當時13萬人挺進大別山,當他們離開這裡時,還剩下多少人呢?雖然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但其實也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所以人員減少也是非常嚴重的。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戰鬥減員。另一個方面就是補給困難,為什麼叫躍進?那就是沒有後方支援的情況下,勇往直前。打仗基本上都需要後方,一是能進行補充人員,二是可以進行給養補充。
可是劉鄧大軍就是沒有後方,所以當他們進入大別山後發現這裡的情況並非如自己預期的那樣。因為當年這是紅四方面軍的發源地,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可是自從紅四方面軍走後,國民黨軍隊進入大別山,他們在這裡胡作非為,導致只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殘。青壯年都被抓走了。失去了人民群眾基礎的支撐,這裡別說補充人員了,就連基本的吃喝都成難題。部隊在這裡駐紮需要面臨很大的難題,不過一切困難,中國軍人都挺過來了,只是避免不了人員銳減的結果。
當劉鄧大軍離開大別山時,第一縱隊只剩下16000人,第二縱隊剩下13000人,第三縱隊剩下12000人,野戰部隊也只剩下4500人。來時13萬人,走時不到5萬人,折損了足足一半之多。雖然傷亡慘重,但所帶來的回報卻是非常可觀的。因為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時全國一盤棋,徹底把敵人的陣腳打亂了。他們吸引了大股國民黨軍隊,緩解了其他戰場上戰友們的壓力。最大程度上配合了華東戰場大批殲敵,所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我軍一次重大的戰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