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特務被捕,美國中情局叫苦連天,中國為何能讓間諜寸步難行?

2025年06月17日23:52:14 歷史 1421

就在2023年年底,中國國家安全部連續發布多起間諜案細節,震動全球。其中最典型的一起,是天津某軍工企業工程師林某,因輕信「某國際學術交流平台」,被美國情報人員一步步「釣魚」。對方從學術交流逐步過渡到「合作研究」,再到最後的情報交換。

林某從未踏出國門,卻在社交平台上泄露了上百份涉密文件。看似不動聲色,實則在國安部門的持續監控下早已「身陷瓮中」。

國安部在今年3月的一則通報中提到,僅2023年,中國境內已成功破獲涉外間諜案件超過90起,抓獲涉案人員100餘名。

大量特務被捕,美國中情局叫苦連天,中國為何能讓間諜寸步難行? - 天天要聞

語言與文化,中國的天然「加密器」

有人說,如果語言有等級,那麼漢語就是頂級「密碼」。美國情報界也不得不承認,中文的複雜程度讓情報工作難上加難。

2010年,美國中情局曾招募大批「中文人才」,用高薪吸引各類學者、留學生投入語言滲透工作。甚至在軍中設立中文津貼,專門培訓間諜人員「說人話」。

但問題來了,學會普通話還遠遠不夠。中國南腔北調,不同方言差異之大,哪怕是廣東的一個鎮和另一個鎮,語調都能讓外地人抓耳撓腮。

真實案例不勝枚舉。2022年,一名美方情報人員在四川試圖接觸某科研機構內部人員時,因一句不地道的「你吃了嗎」引起懷疑。對方用了本地方言簡單反問,對方卻一臉懵,暴露身份。此人隨即被跟蹤取證,最後落網。

中文不僅是語言,更是文化的沉澱。含蓄的表達方式、繁複的修辭技巧,讓美國間諜哪怕懂字面意思,也未必懂「弦外之音」。這種「文化密碼」,成了天然的防火牆。

中國的反間諜能力,從不是現代才有的。上溯戰國,《孫子兵法》早已把間諜分門別類。到了抗戰時期,中央特科、龍潭三傑,都是把「敵暗我明」變成「敵暗我更明」的典範。

今天的中國國安系統,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於一體。舉個例子,2022年浙江溫州某企業安全負責人陳某,發現有員工與外籍人員有不明資金往來。他立即上報國安熱線12339。不到一周,整個背後間諜網路浮出水面,涉案金額高達500萬元。

大量特務被捕,美國中情局叫苦連天,中國為何能讓間諜寸步難行? - 天天要聞

過去很多人對間諜的印象來自影視劇:高智商、冷血、開掛般操作。但現實遠比電影更「臟」。

2021年被捕的張建革,就是中國國家安全部公布的典型案例。這位曾在知名高校工作的研究員,因學術交流前往歐洲,被外方情報機關誘惑。以每次5萬元人民幣的報酬,張多次提供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數據。最終被國安系統精準識破。

張建革的落網不是偶然,而是中國多層情報防護機制的體現。從出入境審查,到資金流監控,再到線上通訊比對,大數據織成的天網,早已讓「賣國」變得高風險、零回報。

進入2020年代,諜戰不再是「偷紙片」、「偷拍照」,而是以黑客、病毒、AI對抗為主的新形態。美方通過植入惡意代碼、釣魚郵件、偽裝App等方式,試圖從線上打開突破口。

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以「木蘭系統」為代表的自主網路安全平台,已在全國部署。2023年,中國某大型國企遭境外黑客入侵企圖盜取供應鏈數據。結果剛接入主網,就被AI監測系統識別出異常流量,成功反制並追蹤源頭。

目前,中國網路安全警報響應時間已從2015年的24小時,縮短至不到2小時,整體防禦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

大量特務被捕,美國中情局叫苦連天,中國為何能讓間諜寸步難行? - 天天要聞

2021年,南海漁民徐先生的一通電話,震驚整個安全系統。他在某座島礁上撿到一個「奇怪設備」,並果斷上報。後來證實,這正是一台美方用於監聽海底通信的專用設備,造價高達數百萬美元。

這一事件,在央視《國家安全公開課》中被多次提及。徐先生一句話令人動容:「我不懂什麼高科技,但我知道,這東西不能回到他們手裡。」

如今,各省市每年都舉辦反間諜培訓。社區、校園、企業都設立了安全宣傳角。老百姓的安全意識,不再是空洞口號,而是隨時可啟動的「全民雷達」。

美國情報系統在全球鋪設情報網,從中東到拉美,幾乎無孔不入。他們的目標,是維持霸權。但中國的情報體系,則完全是防守型的。不侵他國、不擴網路,只為護一方安寧。

2024年,新修訂的《反間諜法》開始施行,明確了對間諜罪行的界定、取證機制及懲戒標準。「哪怕你是國外公司,哪怕你披著學術外衣,只要干涉國家安全,就別想全身而退。」

正如中國國家安全部在一次發布會上所說:「我們不是為了打擊誰,我們只是為了不被打擊。」

大量特務被捕,美國中情局叫苦連天,中國為何能讓間諜寸步難行? - 天天要聞

間諜,不再是懸疑片里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國家安全挑戰。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躲在後面。面對不斷升級的情報滲透,中國從容迎戰。靠的是人民的參與,是法律的護航,是技術的突圍,更是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智慧和底氣。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情報戰場上的「後知後覺者」。當美國中情局在哀嘆「寸步難行」時,中國,正堅定地走在國家安全的康庄大道上。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2023年、2024年有關反間諜案件公開報道

《國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眾號》相關案例通報

《反間諜法》2023年修訂版全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著名三甲醫院,領導班子調整! - 天天要聞

上海著名三甲醫院,領導班子調整!

7月8日中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醫院幹部會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楊偉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組織部部長杜楚源,復旦大學黨委黨校辦公室主任、組織部副部長童一明,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閆兆偉出席會議。會議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主持。會上,童一明同志宣讀了任命決定...
晚明的「縱慾主義」 - 天天要聞

晚明的「縱慾主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和平雖已使人民得到喘息,社會生產力卻依然低下,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人們似乎都尚未從戰亂中恢復過來,並由此帶來了那種使晚明人緬懷不已的社會秩序的整肅、道德思想的劃一和民風世俗的淳樸。
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 天天要聞

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1457年的正月,雖然雪花飄飄,朔風撲面,但崇文門外的刑場上依舊擠滿看客。兩位少保同時問斬,委實稀罕。此二人頗有淵源,是進士同年:大學士、北直隸束鹿(今河北辛集)人王文;兵部尚書、浙江錢塘(今屬杭州)人于謙。
如何對待管理中的「順便」 - 天天要聞

如何對待管理中的「順便」

管理活動具有可間斷性,一旦順便穿插進新的任務,那這新任務肯定更重要。領導應當明白,要求部下順便做的事,多半會凌駕於正事之上。
御史也只配騎驢 - 天天要聞

御史也只配騎驢

明代的普通人家是騎不起馬的,大部分還是以騎牛和騎驢為主。並不是說只有老百姓才騎驢,按照明朝的法律,很多當官的也只能享受騎驢的待遇。這裡要說一下明朝的御史。△明 張路《騎驢圖》(局部)明代御史的職責,說起來是很拉風的,官方定義為「天子耳目」。
種種跡象表明,越南被美國暗算了 - 天天要聞

種種跡象表明,越南被美國暗算了

種種跡象表明,越南給美國暗算了。 為什麼這麼說? 表面看,4月2日特朗普對全世界徵稅後,越南是繼英國之後,第二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但我們看到: 1,迄今美越一直沒確....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會見王毅 - 天天要聞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會見王毅

2025年7月11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布城會見來馬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安瓦爾請王毅轉達對習近平主席的親切問候,表示中國是馬來西亞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夥伴。習近平主席今年成功訪問,是馬中關係史上一件大
英偉達再創歷史新高,國際銀價大漲 - 天天要聞

英偉達再創歷史新高,國際銀價大漲

當地時間7月11日,美股三大股指集體下跌。英偉達延續近期漲勢,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多隻熱門中概股表現活躍,未來金融科技大漲逾160%。在國際貿易局勢和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等因素推動下,國際貴金屬價格及原油價格集體上漲。國際銀價漲勢明顯,創出近14年來新高。在業內機構看來,白銀當前的上漲機會較大,不過白銀投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