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番,海疆一統,康熙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北方,羅剎鬼子虎視眈眈,葛爾丹野心勃勃,都是他必須戰勝的勁敵。
康熙未雨綢繆,請來了鄭成功手下的大將林興珠,他手上有一支藤甲兵,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還獨創了一套地堂刀法,專以克制羅剎鬼子的火炮。康熙還請來西洋人督造紅衣大炮,兵器上不輸於人,才有克敵制勝的把握。
但康熙的雄心壯志並沒有得到輔臣的一致贊同,索額圖、明珠都希望康熙能休養生息,暫止兵戈。最後康熙和他們達成了協議,南巡檢查黃河工程,只要黃河安瀾,運路暢通,那麼就一致對外。
靳輔和陳潢果然沒有讓康熙失望,他們身先士卒,任勞任怨,奮戰在大堤之上。陳潢束水沖沙的辦法初見成效,黃河不再泛濫,泥沙也不再淤積。海晏河清,指日可待。
皇帝大喜之下,去掉了他們的枷鎖。原來靳輔、陳潢因為之前黃河決堤,造成三省洪災,一直以來都是戴著枷鎖辦差的,雖然主要責任並不在他們,但他們卻願意為此擔負起責任。
君臣放下過往的種種不快,各抒己見,一開始甚為相得,但卻在黃河的入海口問題上出現了齟齬。
陳潢一再堅持要大修入海口工程,避免海水倒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康熙認為隨便開挖即可,不必勞神費力大動干戈。
康熙一向是尊重陳潢這位治水專家的意見的,為何這個時候卻又固執己見了呢?
他其實也有苦衷。平定三番,需要銀子,犒賞有功將士,需要銀子,北上親征,和葛爾丹交鋒,更需要銀子。而朝廷一年的歲入不過兩千多萬,但花在河工上的卻要三四百萬,所以必須平衡開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黃河這樣的不急之務可以先往後放一放。
按照靳輔的意見,修堤的事情可以慢慢來。但陳潢卻是書生意氣,絲毫不肯退步,和康熙擰上了。康熙雖然英明神武,但骨子裡的驕傲卻一點不比陳潢少。
兩個驕傲的人碰撞在一起,勢必是火花四射,激情澎湃。靳輔和陳潢的悲劇命運可能也就此註定了。
電視劇雖然還沒有結局,但種種跡象表面,靳輔和陳潢勢必不得善終。不過他們精心撰寫的《河防述要》卻得以保存下來,康熙最後也一定會幡然悔悟,並派新任的河道總督來完成靳輔和陳潢的遺志。而新任的河道總督,可能就是于振甲。
說實話,這樣的結局和歷史並不相符,康熙並沒有蠢到師心自用的地步。不過電視劇能讓陳潢這樣的小人物站在正確的一邊,讓其以鐵骨錚錚對抗帝王霸權,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得的精神境界,也算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