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清末權貴的模樣:從孔雀翎到便服將軍,他們的官威好大啊

2025年06月16日08:32:36 歷史 1512

清王朝日漸式微的歲月中,這三張攝於1900年至1910年間的照片宛如時間的玻璃,將那箇舊王朝最後的尊嚴與倨傲定格於銀鹽影像之中。

第一張照片:孔雀翎下的孤影

120年前清末權貴的模樣:從孔雀翎到便服將軍,他們的官威好大啊 - 天天要聞

一位身著朝服的清代高級官員獨自站立於庭院之間,面容沉穩而神色略顯凝重。他身穿織有正方形補子的深色補服,標誌著其身為文官系統中的高階仕宦。頭戴的黑色紗帽後部插有一根孔雀翎,那是清代文武百官身份與品級的直接象徵——唯有正三品以上的官員方能佩戴單眼孔雀翎,此人或已達二品甚至一品之階。

補子上綉有禽鳥圖案,而非猛獸,進一步驗證其文官身份。綉工細膩、配色沉穩,彰顯清末尚存的織造工藝傳承。身後庭院內的石板地面與花草盆栽也透露出公館式的官邸氛圍,或許正是清廷某部尚書或督辦大臣的私宅一角。

這是一個官僚制度已陷泥沼,卻仍自持「禮樂崩而禮存」的象徵性堅持的時代。

第二張照片:最後的廟堂合影

120年前清末權貴的模樣:從孔雀翎到便服將軍,他們的官威好大啊 - 天天要聞

這是一組清廷文官在正式服裝下的集體合影。人數約二十人左右,前排坐、後排立,服飾統一,皆佩戴朝服補子。照片背景顯然是京師某處衙門或官邸的後院。補子圖案分為禽類與獸類,說明此中亦有文武混雜,而座次則大致按品秩與長幼安排。

諸人皆戴有官帽,部分帽頂嵌有紅寶石頂戴,此為清制中的一、二品象徵。正中央者神態威嚴,極有可能是某部堂官或都察院御史,左右簇擁者皆面容沉靜、眼神肅穆,隱隱透露出身處風雨飄搖朝局下的彷徨與堅守。

這群人,正是支撐那個龐大帝國最後數十年政務運轉的骨幹。他們深知改革將至、舊制難存,卻依舊按制度著服、合影、列座,似在為過去千年的士大夫文化寫下沉穩一筆。

第三張照片:甲胄盡褪後的將軍們

120年前清末權貴的模樣:從孔雀翎到便服將軍,他們的官威好大啊 - 天天要聞

這是一組身著便服的清軍高級將領與一位文臣的大合影。他們不再穿戴戎裝,而是以便服示人——厚裘長袍,綢緞下擺,透露出身份與地位的內斂表達。

中間一位老人鬍鬚飄然,身軀挺拔,極可能是某位年高望重的提督或協統,其他人也俱為鎮守一方的軍中重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所穿外袍呈獸紋或暗團紋,這種服飾雖非軍服,卻仍具「威儀」屬性,在晚清將軍中常見於秋冬或非正式場合。

照片背景為白磚清水牆與盆栽菊花,極可能攝於將軍府或王公別院。此時的他們,或許剛經歷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之恥,或正見證袁世凱新軍的興起與舊軍的瓦解。他們不言語,但神情中隱含著失落、無奈與一種古老忠誠的淡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新華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天天要聞

新華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7月9日在西夏陵博物館拍攝的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7月10日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7月10日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
沿海省市6台聯播!620年前鄭和的「羅盤」我們這樣接過…... - 天天要聞

沿海省市6台聯播!620年前鄭和的「羅盤」我們這樣接過…...

7月11日上午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福建新聞廣播南京廣播電視集團上海第一財經廣播江蘇太倉融媒體中心福建長樂融媒體中心福建福清融媒體中心聯合開啟滄海雲帆絲路新——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中國航海日特別直播【點擊圖片回看直播】本次直播以福建新聞廣播為總直播間,通過多地記者連線、現場採訪、專題視頻...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軍統頭子顏面盡失的三天 - 天天要聞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軍統頭子顏面盡失的三天

資料圖片:戴笠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報均以醒目的通欄標題登載了一則消息《軍統局特工首腦戴笠被香港警務處拘留》。戴笠,這個掌握著5萬多名軍統特務、世人皆知的殺人魔王、國民黨許多軍政要員都忌憚三分的軍統頭子,是怎麼被香港警察拘留的?他好好的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 天天要聞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滾滾長江東逝水」,改朝換代多了去。可中華民族的根,一直沒斷過。不過,在此期間,也是險象環生,這根,曾四次差點被刨被斷。好在,每一次,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此乃中華國運!頭一次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把國家攪成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