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2022年06月28日23:55:30 歷史 1822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1943年,61歲的呂碧城留下這首絕命詩,在香港九龍與世長辭。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回顧她的生平,年少時名聲大噪,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女編輯;中年時叱吒商場,一度躋身民國富豪榜前三名

晚年獻身動物保護及慈善事業,皈依宗教追求靈台清靜;死去後肉身化為粉塵,與麵粉和為魚食葬身海水,不留半顆塵心。

就是這樣一個奇女子,在十二歲因家庭巨變,被從小定了娃娃親的汪家退婚以後,終身未嫁,成為了為女性發聲第一梯隊的人,與烈士秋瑾並稱「女子雙俠」。

漫長歲月中,她究竟為何不願意婚嫁?又是怎樣的機遇,讓她在女性不被重視的民國初期,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文學藝術家?

人生的轉折,要從1903年春天,呂碧城準備前往天津進學開始說起。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名聲大噪

1903年,是呂碧城自父親呂鳳岐病故後,跟隨母親和三個姐妹,寄宿在塘沽舅舅家的第七年。

舅舅擔任鹽運使,家中頗為殷實,更何況,呂碧城的大姐與舅舅的兒子日久生情,兩人很快結了婚,對呂氏姐妹自是更為上心。

但呂碧城自幼敏感,心思細膩在塘沽的這七年,呂碧城聽從舅舅的意思,一直在私塾中接觸舊式教育。

早年母親對她良好的閨中教導,讓呂碧城的思想很是開闊。所以,舅舅的封建頑固成為了她迫切想要離家的原因之一。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私塾模型 圖源網路

此時正是文壇思想大變革時期,封建八股文書和西方先進哲思發生碰撞。

呂碧城在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國家變革中度過了她的少女時期,深感救國之緊迫,對於大城市的新式學堂十分嚮往。

1903年的春天,舅舅官署中有個秘書,叫方小洲。他的夫人方太太要去天津住一段時間。呂碧城覺得,這是一個離開的好機會。

但事情並不像她想得那麼簡單。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舊天津

舅舅對於呂碧城自小的標新立異早就心生不滿,抱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這些年對她的個性也是不斷打壓。

所以,她想要去天津的事情被知道後,意料之中的遭到了舅舅激烈的反對,並將她看管起來。

深夜躺在床上,呂碧城回想著這些年委曲求全的種種,心中越發憤慨。她下定決心:一定要逃離這個地方。

她的想法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出身於京城世家,母親嚴氏受到祖輩言傳身教的教導,一度成為呂碧城的啟蒙老師。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在母親的幫助下,呂碧城成功地來到車站,獨自登上前往天津的列車,開始了她的自由人生。

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在車上,呂碧城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帶。

沒有衣服,沒有錢財,也沒有食物。逃票上車的呂碧城眼見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坐在位子上發愁。

鄰座的女子看著這個姣好文靜的小姑娘皺著眉頭很久了,便上來搭話。

這個女子是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曾經接待過孫中山先生,也是呂碧城遇到的第一個貴人。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得知呂碧城的窘境,老闆娘感念她年紀尚小,言談舉止卻很有教養,便替她買了車票,還邀請她借住在自己家中。

食宿雖然解決了,但沒錢總是不行的。呂碧城便向她打聽方秘書的夫人住在什麼地方,想要向方夫人尋求幫助。

這一問,真的找到了一條門路。

聽聞方夫人住在《大公報》報館中,呂碧城給她寫了一封問候信。信中還詳細描述了自己從舅舅家逃離到天津,路上的一些趣事心得,字體娟秀,文筆生動。

方夫人拿到信後被其描述吸引,時常要拿出來翻看一遍,愛不釋手。

她在《大公報》工作,每日所見文章不知凡幾,卻還是對呂碧城的文筆所感,可見其文采斐然。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如命中注定一般,這封信在1904年,被《大公報》的總理英斂之看見了。

兩年前,英斂之創辦《大公報》,宗旨便是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得知這篇意趣靈動的書信出自一個姑娘之手,英斂之大為稱讚。

他對呂碧城的女性身份毫不看輕,為其文筆所感,親自前往佛照樓旅館,約她4月20日晚到大公報館,與他們夫婦二人暢言文壇。

晚宴之上,呂碧城豪氣迸發,當場作《滿江紅·感懷》,贏得陣陣喝彩。

英斂之近年來一直在提倡開辦女學、破除迷信。在他看來,呂碧城可稱得上女學先鋒。

在她寫下詩詞的當晚,英斂之便邀請她前往大公報館,與方夫人同住,做《大公報》的見習編輯,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他還將呂碧城作的詩發在《大公報》的「雜俎」專欄上,掀起一片嘩然。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線遙射。問何人女權高唱,若安達克? 雪浪千尋悲業海,風潮廿紀看東亞。聽青閨揮涕發狂言,君休訝!

幽與閑,如長夜;羈與絆,無休歇,叩帝閽不見,憤懷難瀉,遍地離魂招未得,一腔熱血無從灑,嘆蛙居井底願頻違,情空惹。

這首詩一度被稱為「中國婦女解放宣言」,如此有才,又是一個貌美女子,呂碧城一時間聲名鵲起。

事實證明,英斂之並沒有看走眼。呂碧城的加入讓《大公報》有了空前的熱度,「雜俎」專欄甚至一度成為呂碧城和各大名家文人的交流渠道。

而呂碧城也多次發表如《興女學議》、《論提倡女學之宗旨》等解放女權、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為其日後成為北洋女子公學的校長埋下伏筆。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因其異於其他女性的開闊視野和胸襟,她在文壇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她,愛慕她。

英斂之不可免俗的也在其中。他比呂碧城年長十六歲,家中已經有年輕時有知遇之恩的青梅竹馬做了妻子,自然是發乎情止於禮,成了呂碧城最好的知己。

此時的呂碧城已經能夠憑藉著自己的文采經濟獨立了。

但對於她來說,這只是她在天津生存下去的一種方式。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來天津的初衷:進入學堂,接受先進的教育,開拓視野,報效國家。

於是,在英斂之幫她多處詢問入學名額未果後,呂碧城走上了籌辦女子學堂的道路。

女子學堂校長

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學正式開學。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作為中國第一個公立女子學校,它的創辦與呂碧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雖然英斂之在呂碧城入校求學的道路上不斷替她問詢,但最終也沒有一家新式學校願意接受一個女子。

怎麼辦呢?不如自己辦一個吧!

恰逢當局有意創辦一所女子學堂,聽聞此事的呂碧城便請英斂之聯繫負責此事的傅增湘,想要參與協助。

在此之前,呂碧城在文壇上已經有所名氣,文壇之人對她總是青眼以待。經過嚴復、傅增湘等文壇大家的推薦,呂碧城順利的加入了創辦女學的團隊。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經過之前的種種入學困境,此刻的呂碧城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想要一個讀書的機會,她希望所有像她一樣的女子,都能不再面臨這種境遇。

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目的,當然是將學校的大權攬在手裡最為妥當。

於是,在一系列的籌備工作之後,呂碧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如不認予為開辦人及總教習,只有決裂不辦。」

當時,總教習,也就是校長的人選還沒有確定。原本監督的職位,是留給呂碧城失去官職的舅舅的,也被對方請辭了。

此時的英斂之因為家中弟弟要結婚,帶著老婆孩子去了上海。於是,在議事會的裁定中,答應了呂碧城的請求,由她擔任總教習,而傅增湘成為了監督。(總教習相當於校長,監督則像負責人,兩者相互制約)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後人都知道呂碧城在學堂的教習中,宣揚過很多先進的思想和制度。但在開始起步的時候,這條路可謂是充滿阻礙。

呂碧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校內部管理理念不合適。

監督一職雖然名義上是傅增湘在任,但實際上,卻是他的夫人凌女士代為執行。

開學沒多久,兩人就因為各種制度瑣碎,產生了分歧。爭論逐漸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在凌女士一紙辭職信,將事情擺上檯面之後,呂碧城被孤立了

此時眾人反應呂碧城的行為言辭大多比較決斷,旁人難以控制,於是多不願與她共事。

此事之後,傅增湘辭職了,英斂之也發布聲明此後不再干涉學堂之事,北洋女子公館徹底成為了呂碧城的一言堂。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現在來看,呂碧城當真是獨斷嗎?不完全見得。

呂碧城是國內較早重視身體素質培養的教育者,她提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在後世也被沿襲,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德、智、體、美、勞」的更全面要求。

另一方面,她提出女子教育的宗旨應當是利用女性的特殊優勢,開發出女性的力量。

「對於國不失為完全之國民」,「對於家不失為完全之個人」。

在她看來,女性的身份不應該僅是世俗中要求的賢妻良母。

後來,在她的教育方式下,北洋女子公學陸續培養出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等著名女性,更是推動了女子教育逐漸被世人認可,改善了女性上學的社會環境。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1907年,呂碧城的至交好友秋瑾因革命事業慷慨就義。兩人在女權推進的道路上一直是相互依賴,秋瑾的死亡給她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呂碧城的人生也由此出現了重大轉折。

因為和秋瑾的往來書信被搜查出來,她一度被官方通緝,每日躲在家中惶惶度日。她的老師嚴復曾形容:「自秋瑾被害後,亦為驚弓之鳥矣。」

為了躲避風頭,學堂是去不了了。就在這時,袁克文的出現搭救了她。

因籌辦女學的事情,呂碧城曾與袁克文有過幾面之緣。但對於袁克文來說,呂碧城的美貌才氣讓他敬仰多時。

袁克文出身高官之家,以自己做擔保,為呂碧城鋪了一條求生之路。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呂碧城感念其救命之恩,便與袁家多了來往。此時的她已經三十多歲,心態早已不復年輕時的肆意大膽,自此之後便收斂了許多脾性。

但她和英斂之的矛盾卻並沒有因此緩和,反而越發激化。

1908年,英斂之在《大公報》上公開刊載了一篇文章,勸誡女教習不應當穿著招搖,兩人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

呂碧城選擇與英斂之徹底決裂,此後她也再也沒有去過報館,這段知遇之情最終煙消雲散了。

很快,辛亥革命後,北洋女學被強制停辦。

在袁克文的幫助下,呂碧城成了他父親--袁世凱的機要秘書,也是少數的女性秘書,開始了自己在政治風波中的最後一程。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決戰商場

1915年,辛亥革命失敗後,呂碧城毅然辭去了總統府秘書的職位。

她的工作其實完成的很出色,但讓她避之不及的,是政壇的黑暗和勾心鬥角。

在她看來,當局並沒有真心認同她的才能,給了她一個位高但清閑的職位將她放著,只不過是用她女性的身份,為自己的政治站台。

就像一個錦上添花的花瓶。

自幼父親因病身亡,隨後母親和呂家四姐妹在親戚貪圖家財的綁架勒索中艱難求生。

當初那個用一紙書信求救生父好友,救母親和姐妹於水火,成功逃離呂氏家族的呂碧城,可不是被人看輕的花瓶。

離開政壇後,她前往了上海,希望動用自己在官場多年的人脈,在商場上有所建樹。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此時的上海多充斥著洋人,是一個遍地黃金,紙醉金迷的城市。

呂碧城在全國聲名遠揚,憑藉著袁克文、費樹蔚等人的關係人脈,很快和上海青幫搭上了關係,在交易中吃得很開。

呂碧城很快就有了豐盈的身家,甚至一度成為民國前三的富豪,生活的十分奢靡。

「余習奢華,揮金甚巨,皆所自儲,蓋略諳陶朱之學也。」

擁有了巨大的財富,有些人可能會想著要後繼有人,成家美滿。

費樹蔚也是這麼想的。但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袁公子。

袁克文幫助呂碧城甚多,雖比她年幼七歲,但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作為袁克文的好友,費樹蔚能夠感受到,呂碧城對他而言,有一種特殊的羈絆。

據傳聞,他曾為兩人牽線,雖無史料記載不知真假,但就外人看來,袁對呂的特殊之情已經顯而易見了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聽到傳聞,呂碧城卻笑談:「袁是個公子哥,只能在歡場上逢場作戲,動不得心。」

從之前的處事境遇可知,呂碧城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童年時的家中慘遇總是讓她難以放下心防,對於愛情並不看重。

相反,她所擁有的巨額財富給她插上了一雙翅膀,不受任何世俗拘束。

1918年,她捐贈了十萬元給紅十字後,便以上海《時報》的特約記者身份,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遊學,順便環遊全球。

美國讀書期間,她住在當時號稱「世界第一」的旅社。每日房租的高昂,即便是美國富豪,也最多不過連住七日,而她一住就是六個月。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一時間,中國女富豪的消息轟動整個紐約,所有上層名流爭相前來,邀請她前去赴宴。而呂碧城每逢宴會,總會換一件華服,從不重複,此中奢華由此可見。

1923年,呂碧城學成回國,獨自一人居住在上海的別墅中。

人們不僅感嘆,這樣一位傳奇女子,是什麼樣的人,才夠資格吸引她的注意。

在常年的孤獨中,呂碧城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尋找一段感情。但在她看來,能合得上眼的寥寥無幾。

她本人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所以要求一個在文壇上頗有地位,兩人能夠靈魂共鳴的伴侶。

不看出身,不看資產,只看文學成就。

可惜,她欣賞的人,不是已經結了婚,就是年齡不合適。在她這個身家地位上,也實在不用勉強自己,於是最終也就隨緣看淡了。

一天天,一年年,這一看淡,呂碧城在宗教寄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當初,英斂之天主教徒的身份,是呂碧城接觸宗教的契機,但兩人對於世界本質上存在理念的重大分歧。

旅居海外的這段時間,呂碧城一直在慈善事業和動物保護上盡心儘力。

在早年,她便對哲學等世界本源問題產生興趣。深受童年及少年寄人籬下等坎坷的人生境遇所擾,她希望能夠在寄託外物中尋求片刻安寧。

而對於動物保護的深入,讓她對萬事萬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她堅信,生命是有本源的,這個想法最終促使她在瑞士日內瓦出家,並與1930年正式成為在家居士,帶髮修行。

然而,現實並不像她期盼的那樣簡單。

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亂中,呂碧城渡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輾轉回到香港後於1943年在九龍去世,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最終按照她的要求,她的遺產(20萬港幣)被捐給香港東蓮覺苑,骨灰被摻著麵粉做成丸子,一起拋入大海之中。

不談戀愛,不論婚嫁,她賺錢後揮金如土,遺願捐盡家財,不留骨灰 - 天天要聞

思及呂碧城的一生,幼年時的創傷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她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堅韌的性格,從陰影中走出來,最終成為無數女性追求自由獨立的榜樣,開創了女性言論自由的先河。

世俗並不能成為評價她的標準,她已經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中,脫穎而出。

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應該像呂碧城一樣,不放棄對自身的塑造,擁有一技之長,最終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

這時回頭再看,一切不過是成就自身的磨練,然後從中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對於這樣一位奇女子,各位讀者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想法。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 天天要聞

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12日,黑龍江省檔案館舉行慶祝「6.9」國際檔案日暨檔案開發成果公布發布會,現場《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檔案開發成果《清代黑龍江戶口檔案選編》、《鄂溫克族滿文歷史檔案譯編》首發,該資料也填補了國內外史料研究的空白。為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黑龍江省檔案館依託特色館藏,持續發力檔案價值挖潛,成功...
1942年,游擊隊長未經組織同意,跟日軍軍官吃飯,聶帥這樣處理 - 天天要聞

1942年,游擊隊長未經組織同意,跟日軍軍官吃飯,聶帥這樣處理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文章不收費!但含廣告解鎖,幾秒後點擊右上角關閉即可繼續閱讀。1942年,晉察冀軍區的某家農戶里,游擊隊隊長樊金堂坐在土炕上,笑容滿面地沖著對面的人舉杯。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