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2024年06月12日23:10:13 歷史 8967

12日,黑龍江省檔案館舉行慶祝「6.9」國際檔案日暨檔案開發成果公布發布會,現場《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檔案開發成果《清代黑龍江戶口檔案選編》、《鄂溫克族滿文歷史檔案譯編》首發,該資料也填補了國內外史料研究的空白。

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 天天要聞

為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黑龍江省檔案館依託特色館藏,持續發力檔案價值挖潛,成功申報7組珍貴檔案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入選數量居於全國省級綜合檔案館前列。作為「鎮館之寶」的「清代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全方位展示了龍江人民駐邊興邊富邊的奮鬥歷程,以其稀有、珍貴、完整性入選第五批「名錄」。其中大量滿文檔案,作為滿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的官方史料,堪稱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檔案文獻之最,承載著龍江黑土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交融發展的文化根脈,賦予了中華民族記憶的豐富內涵。

此次出版首發的《清代黑龍江戶口檔案選編》是黑龍江省檔案館與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合作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為清代黑龍江地區鄂倫春、索倫、達斡爾戶口制度專題檔案,採用分類整理、原文原檔影印出版,集中呈現了上述民族的人口信息,是對其社會組織架構、生產生活狀態的直接記錄,是研究黑龍江流域、東北亞地區世居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國內外史料研究的空白。

《鄂溫克族滿文歷史檔案譯編》是黑龍江省檔案館與內蒙古檔案館、內蒙古鄂溫克族研究會三年合作一期工程項目,收錄檔案均選自館藏康熙朝黑龍江將軍衙門與布特哈索倫總管的往來文書及光緒朝部分鄂溫克族戶口冊。採用滿文原檔與漢、蒙譯文對照的方式編譯出版,豐富詳實、清晰完整地反映鄂溫克族融合發展、人口變遷的史實,對於闡釋民族特點和歷史貢獻、探尋東北地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脈絡具有重要價值,發揮了檔案在繁榮發展邊疆特色文化方面的獨特作用。

龍頭新聞·生活報 記者:張立;攝影:張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