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蘿蔔「賽人蔘」這句話,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多次了,可這蘿蔔的種類繁多,做法也各有千秋,到底怎樣吃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呢?
蘿蔔是一種低熱量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蔬菜,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預防疾病,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蘿蔔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材,而且還有很多種吃法,但是,如果你不注意正確的烹飪方法,可能會導致蘿蔔的營養白白浪費了。
一是吃白蘿蔔時「去皮」。去皮就是把蘿蔔的外皮給削掉,而白蘿蔔的表皮富含花青素和含硫的化合物,這些都有一些抗炎效果,如果把皮去掉了,這部分營養素就大大損失了。
建議的吃法是不去皮,洗乾淨即可,如果不去皮感覺辛辣,難以接受,可以採取燉湯的烹制方法。
也可以使用清炒的烹制方法,因為蘿蔔中的很多營養成分是脂溶性的,需要加熱才能釋放出來,補益通便的功效,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
熟吃白蘿蔔的好處多,既不會損失蘿蔔的花青素和含硫的化合物,還能補氣順氣,尤其和豬肉、羊肉等一起燉著吃,效果更佳。
二是吃白蘿蔔時「焯水或鹽殺」。用「焯水或鹽殺」的方式來處理蘿蔔,然後把水擠掉,在這個過程中,會把白蘿蔔里的維生素C,包括一些礦物質給造成損失。
建議洗乾淨後生吃為益,生吃白蘿蔔或涼拌白蘿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素,同時,生吃祛熱、止痰化咳、促消化。
但是在吃的時候不建議切成薄片或者剁碎,這會導致維生素C的流失,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易被氧化破壞的營養物質。
因此,最科學的吃法是將蘿蔔切成小塊,保留其完整的形態,如果吃著感覺有點辛辣,其實也是有好處的,這種辛辣的成分可促胃液分泌,調整腸胃功能,還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總之,正確的烹飪方法對於保持蘿蔔的營養價值非常重要,我們在吃白蘿蔔的時候,一定要規避這2種吃法。
只需要清洗乾淨,並採取涼拌生吃,或者不去皮燉湯,這樣才能讓蘿蔔發揮出更大的營養價值。
此外,要注意蘿蔔中含有一種叫做硫苷的物質,生吃會導致其中的硫苷物質在體內轉化為異硫氰酸鹽,對腸胃有刺激作用,容易引發胃腸不適。
建議將蘿蔔煮熟或者烹調熟透後再食用,不僅能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還能減少對胃腸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