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换家战术?

2025年05月18日22:12:14 历史 1434

毛泽东提出的“换家战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背景下应对苏联核威胁的战略构想,展现了其超凡的战略智慧和非对称博弈思维。这一招可是把苏联想吞并中国的阴谋给粉碎了。这一招过后中苏分裂,但是中国也保留了主权,太牛逼了。


一、历史背景与危机来源

1. 中苏关系破裂

自1958年起,中苏因意识形态分歧(如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和主权争议(如苏联提议共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逐步交恶。1969年,苏联在珍宝岛发动军事挑衅,但被中国边防部队击退,苏联损失惨重,随后扬言动用300枚核弹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2. 核力量对比悬殊

当时中国虽已拥有原子弹(1964年试爆成功)和氢弹(1967年),但核武库规模远不及苏联,常规军力亦处劣势。苏联的核威胁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一。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二、“换家战术”的核心逻辑

1. 核捆绑策略

毛泽东提出,若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

全民转移:动员8亿军民迅速撤入苏联境内,利用人口优势占领其土地、基础设施,并在苏联领土上长期游击作战。

核反击美国:将中国所有核武器瞄准驻亚太地区的美军基地(约24万驻军),迫使美国因自身利益受损而介入,形成“美苏核互毁”的威慑链。


2. 心理与战略威慑

-通过“同归于尽”的极端姿态,打破苏联的核讹诈逻辑,使其顾忌本土安全与美国的反应。

利用中美苏三角关系,借助美国牵制苏联。美国为维护亚太利益,主动向中国透露苏联计划,并通过媒体公开施压苏联放弃行动。


三、战术实施与配套措施

1. 军事准备

- 加强核试验:1969年9月,中国连续进行地下原子弹裂变试验和氢弹空投试验,展示核反击能力。

调整军事部署:将野战军集中至中苏边境,制定快速突入苏联领土的作战计划。


2. 外交与舆论动员

周恩来等领导人开展国际外交,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揭露苏联霸权行径。

通过《华盛顿明星报》等渠道曝光苏联核打击计划,利用国际舆论施压。


3. 国内动员与隐蔽工程

组织民众挖掘防空洞,迁移重要工业设施至西南山区(“三线建设”),降低核打击损失。

转移党政机关和文物,确保政权与文化延续。

最后苏联因忌惮美国介入和中国的“同归于尽”策略,最终取消核打击计划。1970年后,中苏关系逐步缓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启动(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换家成功了,中国保留了主权。然后中美开始陆续美好,中国的命运开始转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中国的登基之路可以顺顺利利。


啥叫换家战术?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不到1年再公示,生于1987年的李金玲,拟提名为县长候选人 - 天天要闻

不到1年再公示,生于1987年的李金玲,拟提名为县长候选人

辽宁省委组织部5月18日发布任前公示。其中:李金玲,女,汉族,1987年12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现任营口市西市区委常委、副区长,拟提名为县(市、区)长候选人。她曾任营口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2024年7月,营口市委组织部发布公示:李金玲拟任县(市)区委常委,提名为...
常务副市长穆杰,调任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 - 天天要闻

常务副市长穆杰,调任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

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任免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穆杰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穆杰(资料图)公开信息显示,穆杰,男,1969年11月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穆杰曾任单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2021年4月任滨州市副市长,后任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此番调整前,他任滨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山...
10个关键决策,让她从傀儡皇后变身欧洲最强女皇 - 天天要闻

10个关键决策,让她从傀儡皇后变身欧洲最强女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书籍《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美]罗伯特·K.迈锡 著责编 | 贾宁 排版 | 鹅妹子第 8965 篇深度好文:6957 字 | 15 分钟阅读商业思维笔记君说:在无序竞争和海量对抗的世界,个人如何成为“胜”下来的那个?罗伯特·K·迈锡的《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或许可以...
啥叫换家战术? - 天天要闻

啥叫换家战术?

毛泽东提出的“换家战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背景下应对苏联核威胁的战略构想,展现了其超凡的战略智慧和非对称博弈思维。这一招可是把苏联想吞并中国的阴谋给粉碎了。这一招过后中苏分裂,但是中国也保留了主权,太牛逼了。一、历史背景与危机来
抗日奇侠”森鸥外:从天皇到皇军,尽数死于这个老西医? - 天天要闻

抗日奇侠”森鸥外:从天皇到皇军,尽数死于这个老西医?

以下文章来源于循迹晓讲,作者三喵先生说到鲁迅先生的生平,想必各位读者都不陌生,他当初弃医从文的经历也成了一个特定时期经典的故事。事实上,鲁迅先生的轨迹并非个例。一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老早就有“不成相便成医”的传统,在如此传统之下,行医实在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