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
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
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
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到了什么?竟避免了一场大祸。
这个不起眼的香烟盒,又是怎样传到粟裕将军手中的呢?
天衣无缝的伪装
战争,既看重士兵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能力,又看重各自战场情报的收集。
而卧底,正是获取情报的关键一环。
施亚夫,卧底中的佼佼者,粟裕将军手中的香烟盒,正是出自他之手。
1941年,施亚夫以“施中将”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被汪精卫委任为第七师师长,职位相当高。
作为一个卧底,能够坐到那么高的位置,除了需要极其高超的伪装技巧之外 ,卧底的时间的早晚、以及身份的塑造也相当重要。
当时,施亚夫接收到上级的秘密命令,命令他前往南通带领一支队伍,人数大概为几百人,并且做好随时打入敌人内部的准备。
到达队伍的施亚夫,并没有鲁莽的直接去投靠汪精卫的伪政府,他知道,带领这么多人直接投靠,不一定能够获取敌人的信任。
于是他给自己提前设定好“中将”的人设身份,并对队伍做出了伪装,他要吸引汪精卫前来“收编”。
施亚夫将自己队伍的名字改为“绥靖军”,并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非常气派的指挥所。
指挥所的布局也相当有讲究,在气派的同时,又体现出一种陈旧感,给人展现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汪精卫砸听说南通这地方有一个“绥靖军”,立马就生起了收编的想法,当他派人看到施亚夫精心设计的指挥所之后,更加坚定了收编的决心。
毕竟兵力太强的不敢收,兵力太弱的又不屑收,像施亚夫这种,高不成低不就,还比较缺钱的势力,简直就是收编的最佳对象。
就这样,施亚夫成功被汪伪政府“收编”,并被汪精卫任命为师长。
有了这层身份,施亚夫不仅可以接触到伪军的高级机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日军的消息。
这也给他之后向粟裕将军传递消息,打下了基础。
巧妙获取情报
就在施亚夫打入敌人内部没多久,他就收到了日军即将开展“清乡”行动的消息,而清乡的对象,正是共产党在南方的重要军事力量,新四军。
当时日军召集了伪军军官开会,商议“清乡”行动的具体事宜,身为师长的施亚夫也在日军召集的名单之上。
施亚夫刚一进入日军司令的指挥室,就看到了那张标注这各种各样信息的地形图,只看一眼,施亚夫就知道,新四军的内部被敌人渗透了。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日军司令没有进行猜测,直接就断言新四军会按照地图上标注的路线行进,并命令在场的伪军军官,在中途进行拦截。
施亚夫内心十分着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将这里的信息给传递出去,否则新四军的指挥系统很可能会毁于一旦。
很快,他就想好了对策。
他一边假装认真思考日军司令的部署规划,一边又带着疑惑发问:
“新四军的部署信息属实吗?不会被骗吧?”
眼看有人竟敢质疑自己的计划,日军司令也有些生气,但他毕竟还需要这些伪军帮自己做事,便不耐烦地反问道:
“你的意思是说,我军特务会给我传递假电报吗?”
施亚夫立马装出敬佩的表情,高兴地说道:
“原来您早有准备,那我就放心了。”
施亚夫已经取得了想要的信息:
一,我军内部藏有卧底;二,这个卧底是通过电报传递消息的,极有可能在电报科中工作。
这样的信息就已经足够了,如果再继续追问下去,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怀疑,施亚夫便适可而止。
巧借烟盒传递情报
情报已经获取,接下来就是怎样将情报传递出去了。
看着桌子上随意摆放的空烟盒,施亚夫心生一计。
在会议结束之后,施亚夫将自己探查到的消息,写到一个小纸条上,并附带了一张耳机的简笔画。
然后,将纸条塞进自己新买的香烟盒底部,确保香烟盒无误之后,便将其带到身上,将其送到了一名路上叫卖香烟的小孩子手上。
这位只有14岁的小孩子,正是施亚夫对外传递消息的桥梁。
小战士不动声色地将施亚夫的香烟放到整箱香烟的最下层,然后原地又叫卖了一会儿,便向我军地下党所在的位置走去。
小战士将香烟盒送到我军接头人的手上,小声说道:“施先生的烟。”
接头人立马知道了情况,买下香烟之后,便迅速离开了原地,派骑兵,将这盒香烟以最快速度送到了粟裕将军的指挥部。
看到香烟里的内容和那副清晰的耳机画,粟裕已经了解了情况。
他迅速下令,让全军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从即刻开始,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对外发送电报。
然后他又派骑兵,以最快速度赶上正在返程途中的各位高级干部,命令他们立刻返回指挥部。
做完这一切之后,粟裕将军又亲自下令,彻查电报科,特别是发送指挥信息的电报。
果不其然,新四军内部的叛徒很快就浮出水面,竟然是有一定资历的老红军。
粟裕将军没有犹豫,当即将这个叛徒处以枪决。
情报工作就是这样,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但同样惊险,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导致自己暴露。
而暴露的唯一下场,就是死。
万幸的是,施亚夫在最后,成功从日军手中脱身,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潜伏在日伪“心脏”的中共特工施亚夫——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