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2025年07月01日02:42:03 历史 11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乾陵东侧立着一块巨碑,三面空白,武则天留下这块碑,李显却一直没在上面动笔。

这块无字碑,到底是功过自评,还是没刻完的烂尾工程?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乾陵里的那块大石头

唐代修陵制度讲究气派。皇帝死后,葬仪、地宫、神道、碑铭,每一样都有规制。

乾陵立在梁山之上,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规格堪称顶配。

地宫建在山腹,入口紧封,陵道两侧安放大量石刻,左一块碑写“述圣记”,记载高宗功德,右边那块就是传说中的“无字碑”

这块石碑立在那里,六米多高,两米多宽,通体都是一整块巨石,光是运来乾陵就费尽人力。

碑座上雕满了螭龙天马、云纹,连蹄子和鳞片都细得能数得出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最上方是雕成祥云形的螭首,庄严又威猛。碑身正面、背面,两边侧面,全空着。没人落一笔墨。

早期有人说,碑未刻字是因功德太多,写不过来。也有说,武则天自知争议大,特意留白,让后人评说。

这类说法传得广,传得久,进了笔记,进了野史,还进了电视剧

可有件事,历史没有藏。武则天去世的那年,乾陵修完,碑也早已立好,留字的位置也规整得不能再规整。

碑面上用细线刻出了规整的方格,一格一格,一字一格,整整一面,空着。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格子说明,原本是准备用来写碑文的,有考古资料记载,这些格子大约4厘米见方,数量对得上唐代通常的碑文布局

照这个尺寸估算,碑文大概准备写下五千字以上。

那时候,立碑是皇家仪制之一,不能随便来一块空石头糊弄。

有人画线,就有人准备刻字。这就留下了个关键问题:准备了,为什么最后一句没写?

答案在几十年后的宋代才出现。

有人第一次公开说出这叫“无字碑”,并写在《雍州金石记》里:“其碑无文,独龙凤饰焉。”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从此,“无字碑”三个字才有了正式名称,之前的人,只知道那边立着一块空碑。

这就有点蹊跷了,照理说,武则天死后,碑文应该很快刻上去,可一年过去,没人刻。一代代过去,碑还空着。

再怎么宽容,也不至于连个“则天大圣皇后之碑”都不写。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李显为何迟迟不动笔

武则天死在705年,死前已经恢复了“皇帝”称号。

按照规制,皇帝去世,该由继任者负责安排丧仪,包括立碑,这人就是她的儿子李显,后世称唐中宗

李显登基,名义上是为母亲发丧,实际上重新掌权,朝中格局大变。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原本属于武氏家族的官员被清算,旧势力翻了回来,这种时候,要他为武则天写碑,难度不小

写少了,被人说冷血;写多了,又担心被说偏袒。

再说了,武则天当年废他两次皇位,他也有自己的心结。

正史记载,李显复位后,短短几年政局不稳,武氏亲信屡遭清除中宗本人也不敢公开赞扬母亲生前的称帝之举。

别说写碑了,连诏令里都极少提到“则天皇帝”这四个字。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碑面空了——不是没人刻,是没人敢刻,也没人愿意刻。

李显不是个果断的皇帝。

他多次左右摇摆,听信宦官、皇后、外戚之言,性格中夹着软和怕。要他拍板写个几千字的颂文,几乎不可能。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再看看那年朝堂形势。武则天虽死,武三思等人还在位,李显要顾全平衡,不得罪武家,又不能让百官说他偏心。

所以这块碑,最终留空,成了最稳的选择,写错了,被骂;不写,谁都挑不出错

留下方格,像是一种拖延。准备了,却不落笔。就像那份未完成的碑文,永远停在最关键的一步前

后来有说法称,武则天自己立遗嘱,不让写碑文,要把功过交由后人评说。这句话听着好听,可正史里一句没提。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真正的证据,还是碑上的那些格子。

有人画线,就有人拟稿,整整一块石碑,光是运输与雕刻都花了好几年,不可能只是立个空壳子应付

也有人推测,碑文早就写好,交到李显手里,结果被搁置,时间一久,就再没人提。

而这块碑,就这样,一直空着。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细节越多,疑点越大

无字碑的“空”,并非随意堆起一块石头,而是刻意留下了空白。整块碑面规整划出网格,这种做法和唐代碑文雕刻流程完全一致

碑要先画线,接着誊文,最后雕刻。

碑面发现的小方格,一一对齐,位置统一,说明有人已完成第一步工序

唐朝工匠不会无缘无故刻格,除非确实打算刻字,碑身一面空着,另一面也没有文字,只有龙纹凤饰。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这些装饰极为精细,爪牙、羽翼、云气,全都处理得极为生动,工匠没偷懒,只是留了字的位置空着。

有人怀疑,是不是刻过,后来又磨掉?可碑面没有任何打磨痕迹。专家用光学扫描仪检查过碑身表层,未发现刮削或填抹痕迹

说明这块碑,从立起那天起,就没落过笔。不是磨掉,是压根没动。

那又为什么画了格子却不写?又是谁下令停下?

许多推测围绕武则天本人展开,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她生前留下遗愿:“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这话没在《旧唐书》《新唐书》里出现,最早出现在北宋《大中祥符碑铭》旁注,时间隔了三百多年,真实性打了折扣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还有一种说法更直接,武则天称帝是异数,死后继续称“皇帝”,在李唐宗庙制度上始终尴尬。

碑如果写得太好,会引起宗室不满;写得太差,又怕武氏后人不服。

李显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再加上武家势力尚未完全退出,他干脆摆烂,把这事晾着不管

碑立起来了,格子画完了,内容一直没批下来,干脆放空。

有一种声音认为,这块碑本来不准备写字,是一种象征,代表留白或空无。这种说法听着玄,放到唐代制度里站不住。

皇陵无字,从制度上是破格的

唐代帝陵每一位皇帝都有碑文,哪怕文字极简,也要立文记录,只有乾陵,空着。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更奇的是,后来几百年,没人动,宋朝人也来过,金人也来过,碑背面刻过宋徽宗的题诗,也刻过女真文字,偏偏正面没人写一笔

像是有种共识,谁都不去碰。

这块碑,空得太讲究,太完整,空得不自然。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谁动了笔,谁就背了锅

一千多年过去,无字碑依旧立在那里。风吹雨打,苔藓爬满边角,碑面上的格子还在,仿佛在等人来落笔

可没人敢写。

武则天称帝,名号与地位超出了传统女性角色。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在她死后,李唐宗室的处理方式是“尊而不扬”,保留尊号,不作细说,而碑文,必须落字,必须定性,一旦落笔,就等于给武则天盖章,不论写得如何,都有人不满意

李显在位期间,政局反复,朝臣分裂。武氏残余势力仍在,韦后上官婉儿、武三思等人牵制中枢。这个时候出碑文,不如留着空白安全

更关键的是,碑文从未被正式上奏。正史无载,礼部无档,说明李显压根没让这件事正式走流程

乾陵完工时间是武则天死前一年,死后不到三个月,便葬入地宫,碑也早已立好,说明一切按规矩准备,只差最后的写文步骤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这个“差一步”,谁来完成,谁就成了焦点。那时没人愿意成为焦点。

没有石匠失误,没有抄写漏工,更不像施工队收尾拖沓。它不是烂尾,是精心放空

后来,关于“无字碑”的讨论一再出现。有人赞扬它超越功利,也有人说它隐藏争议。真实的情况是,碑文确实准备了,却被人为搁置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是那一刻不想说的沉默。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碑空着,不是遗忘,是选择。

碑的正面没有任何现代修复痕迹,考古团队也未发现后期改动的痕迹。它保持了原始状态,像一个被时代绕过的问号

宋徽宗来过,写了诗,金朝人也题过字,却都选在背面,没有人破坏正面空白的完整性,哪怕是几百年后的皇帝,也选择避开,这不是尊重,是忌惮。

无字碑居然是千年前的烂尾工程?武则天立碑,儿子李显却不刻碑文 - 天天要闻

无字碑,不是烂尾工程,也不是艺术留白。

它是一次未完成的历史决定,是一次权力之间的制衡,是一次沉默的大声音。

谁写谁背锅,没人想做那个背锅的人,所以它一直立着,一直空着。

参考资料:

1. 《清凉山乾陵文物研究集》(陕西省文物研究院主编,三秦出版社,2016)

2. 《中国石刻通史·唐代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