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2025年07月01日16:33:05 历史 1166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为了饱腹而发愁。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但对于100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们来说,这可没那么容易。

翻开史书,“人相食”、“易子而食”、“白骨露于野”的记载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现。

这可不是乱说的,据清代史料记载,当时身为粮食主产区的苏沪,268年间竟发生了1487次县级灾荒。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这实在有些令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古代人口可并不像现在这么多,但国土面积与如今却基本相似或是更高。

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地多人少的“完美开局”,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饥荒,当时的朝廷又为什么不加大开荒力度呢?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真实情况可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

开荒有心无力

古代地多人少,这确实不假。

对于一个佃户而言,开垦出来的土地归农民自己,这似乎也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选项。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开荒可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开荒的第一步,你需要有足够的工具,而出于效率考虑,这个工具最好是铁制品。

可问题是,全套的铁制品农具,对于一个农户来说,几乎相当于他们几个月甚至一整年的收入。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或许有人觉得,说不定他之前家里就有足够的农具呢,这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概率太小了。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古代农民来说,他们可能根本凑不齐全套的铁制农具,只能靠木石农具将就。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至于开荒必备帮手,也就是耕牛,“小农十户难置一具”,甚至说不定一个村子也就只有一两个家庭才能拥有。

就算是有了耕牛,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面对荆棘丛生的生荒地,耕牛出于本能,往往畏刺不前,只能“全赖人力曳犁”。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有没有钱购买农具和耕牛是一方面,而更关键的是,那些荒地之所以没有被开垦,那当然是有原因的。

地势险恶和用水问题不说,很多地方往往生态还非常恶劣。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北方盐碱地“斥卤舄卤,不生五谷”,汉代农人需引黄河水反复冲洗数年方能耕种。

南方沼泽则弥漫着致命瘴疠,唐代岭南垦荒者“遇瘴疠者十死四五”,更惨的还是宋代广南西路移民,“病痢而死者十常八九”。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即便侥幸避开毒瘴,想要清除荒地上的原始植被以及各种石块,也足以让一个成年男子积劳成疾。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壮丁日伐林木不过一亩,北宋江西山民为掘除盘根错节的竹根,“十丁劳作三日方尽一株”。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一般情况下,对于古代农民来说,想要把一片荒地变为熟田,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第一年需要清除植被,基本上颗粒无收,第二年试种杂粮,亩产不足一斛,第三年稍有起色却也经不起丝毫天灾。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想要顺利完成垦荒,古代农民们不仅需要购置农具和耕牛,还需要储存至少足够一家人吃一到两年的粮食。

而且还要天公作美,垦荒那几年当地不能出现什么大的灾害,这对于古代普通农民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大的可能或许是《宋史·食货志》所记载的那样:

皇祐年间淮南垦荒者“春耕夏耘,秋获仅充饥,冬寒无衣蔽体,冻死者相枕于道”。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关键的是,就算侥幸走了大运,成功开垦出来了田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会是你的。

垦荒完成,厄运到来

那些看似无主的荒野,实则是皇权赏赐权贵的储备库。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一旦农民费心竭力把土地开垦完成,那他们的厄运也就要来了。

唐代敦煌文书中就曾说过类似的案例,均田制许诺“男丁百亩”,但沙州农户实际受田甚至不足三十亩。

太平公主以“垦荒”之名圈占郑县万亩沃土,申诉农民反遭杖杀。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皇庄占地三十七万亩,这三十七万亩地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民田。

为了凑足田亩数额,太监恶仆强夺民田称为“荒地”,并最终引发“畿内泣血之声闻于天听”的暴动。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清代东北放垦时,汉民流汗三年开出的熟地,常被旗人凭“跑马占圈”强夺。

当时因此民间甚至传出了一句民谣“流汗三年整,旗人一鞭夺”。

更荒诞的是,即便农民侥幸觅得无主荒地,那也不能随意开垦。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根据清雍正七年陕西开垦例律,需官府“插标招垦”方算合法,私垦者隐地一亩即遭责惩,土地充公。

赋税枷锁

即便冲破前两重阻碍,古代的农民们也还要面对第三重危机,那就是赋税。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中国古代的赋税非常高,就算是实行“三十税一”的田租,因此被大家公认赋税较低的汉朝。

如果算上口赋、刍稿税这些杂七杂八的暗税的话,也要至少榨取农民超五成收成。

明代“一条鞭法”简化税制后,火耗银却反而增加了三倍不止。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残酷的还不止是如此,北魏均田制、明代屯田等政策,在实行初期确实鼓励垦荒,甚至有些说不定还会特意降低赋税。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想要土地的高官豪族们,自然会有各种方式,试图拿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想要达成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就是增税,一旦赋税提的过高,农民连卖田都做不到,只能弃耕。

毕竟不管是均田制还是屯田,那些田地归根到底并不属于农民本身,而是属于皇帝。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此外,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开荒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批量的开垦荒地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为了开荒,植被和树木统统被砍伐。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一旦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场暴雨,就非常容易出现福建“一岁冲刷,膏腴尽成石田”的惨状。

结语

自然环境恶劣,开垦出来的田地,连产权也无法得到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古代普通农民开荒的积极性会那么低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闲侃三国】第061回:孙夫人被骗回吴,曹阿瞒无奈退兵 - 天天要闻

【闲侃三国】第061回:孙夫人被骗回吴,曹阿瞒无奈退兵

回目: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时间:建安十七年至十八年春地点:涪城-葭萌关-成都-东吴-荆州-秣陵-许昌-寿春-濡须人物一、刘备。庞统,法正,魏延,刘封,赵云,孙夫人,侍婢,张飞,诸葛亮。二、刘璋。刘璝,泠苞,张任,邓贤,杨怀,高沛。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会折在一个太监手里 - 天天要闻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会折在一个太监手里

徐阶的时代过去了,高拱的时代到来,只是他想不到,他靠一个太监(陈洪)的帮助,重新回到内阁,却因为得罪另一个太监,被再次赶回老家,若给中间加个期限,则只有区区三年。虽然时间有点短暂,但并不影响高拱撸起袖子加油干,于是历时三年闻名于世的“隆庆新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为高原医学“粉身碎骨” - 天天要闻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为高原医学“粉身碎骨”

(健康时报记者 邱越 王艾冰)为了方便学生随时找他,吴天一院士把家安在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步行仅10分钟的地方。在这个百余平米的屋子里,处处都是各种书籍和资料,“高原医学”的痕迹随处可见。在吴天一书房兼卧室的最显眼处,摆放着那枚代表党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 天天要闻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琉球不该属于日本!”中国将领一句随口抛出的话,瞬间让日本上下炸开了锅。这话听着平淡,可威力不亚于扔了颗舆论炸弹。日本急了,网友怒了,连官员都坐不住了。琉球这块小岛,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将领的惊人发言一名中国退役将领在某次东亚安全会议上,淡淡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 天天要闻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锡金国王下令升起五星红旗,宣布加入中国!”——1975年4月10日,这条消息短暂传出,震惊周边国家。然而,仅三小时后,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这场“中国梦”瞬间破灭。锡金,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定?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闻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钱,我们想要,可又怕他们把岛‘吞’了。”库页岛一位渔民的话,透着点无奈。曾经的中国东北宝地,如今成了俄罗斯的“后院”,岛上资源多得能闪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却紧巴巴。面对中国伸来的橄榄枝,他们既眼馋又犯怵。严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