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
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
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他1920年生于河南许昌,1939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自此投身革命洪流。在烽火岁月中,他历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中原野战军文工团队长等职,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曾担任武工队队长。在淮海战役中,他以随军记者的身份记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部队文艺战线工作,先后任职于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和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担任编剧、创作组长等职。王云同志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了多部有影响力的话剧、电影文学剧本(如《为了幸福》、《决战》、《江山多娇》、《战斗的山村》等)。即使在1970年提前离休回原籍后,他仍笔耕不辍,参与创作了多部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此次捐赠的文物种类丰富,历史价值厚重,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教育、宣传动员及革命军人经历的重要实物佐证。主要捐赠品包括: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证、华北新华日报通讯员证、太行山区募捐救灾公演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勋章证书、南京军区授勋典礼邀请函、王云同志在太行山生活时期的老照片。
说起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物捐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王晓思告诉记者,父亲长期工作在南京,授勋和授衔都是在南京军区,且王晓思生在南京、长在南京,对南京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之前王晓思也来过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几次,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实物馆藏偏少。王晓思就觉得有必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转变为社会记忆、国家记忆,于是决定把这些文物捐赠出来。
一本珍贵的毕业证成“传家宝”
在这些文物当中,对于王晓思来说最珍贵的应当还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证”,从1940年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年了。王晓思说,这是他们家的“传家宝”,足以见得这件文物的含金量。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史学专家王晓华介绍,“这张毕业证,现在在全国找不出十张。在战略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要保存好一张纸片,并不容易,且这张毕业证出自抗大本校,就更难得了。”
毕业证上,沿用毛泽东同志为抗大第二期毕业生题的字。王晓思说,父亲那一代的革命同志很少会谈自己的事情,所以许多事迹都是他们陆陆续续看一些资料,还有根据他父亲战友回忆的细节得知的。
通过王晓思的描述,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他的父亲作为华北新华日报通讯员时期的经历时。他的父亲中学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这在当时的八路军中是非常稀缺的。
抗大毕业以后,王云同志被留下来做文化教员,在部队的文工团里边搞创作,组织演戏,同时还兼做通讯员。他在中原野战军的时候,写过一些反映4部队英模事迹的报道。在他的讲述中,一个“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今年从年初的时候就开始向社会征集抗战史料,除了自己购买的一部分外,就是王晓思捐赠的这些史料。由于南京地区很难得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史料,更显得这批获赠的史料及文物之珍贵。
这些史料中还有一些老照片,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了解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因为抗战非常艰苦,能够留下照片的机会并不多,而通过获赠的这几张照片,更能让我们了解到当年八路军的整个精神面貌。
这批史料入馆后,博物馆会更好的发挥这些史料的功能,为红色教育做更大的贡献。 这批文物史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吴先斌表示,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不仅是送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礼物,也是送给所有人的礼物。正如历史学家王晓华所说,文物会说话,实物给人的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是不一样的。这些文物穿越时空,滋养后人的心灵,成为守护历史真相、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石。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