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上,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百位全国劳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这些肖像的背后,是上海画家刘双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克难关、完成创作的故事。
传统版画邂逅ai创新
想象一下,要在短短半个月内完成百位全国劳动模范的肖像创作,这听起来像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若仅仅依靠传统的画笔和刻刀,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刘双工作室将传统版画艺术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让劳模肖像创作玩出了新花样。
刘双介绍,团队首先手绘了多张不同素描和版画风格的效果图作为样本,随后,将这些样本,连同杜勒、伦勃朗、珂勒惠支等版画大师的代表作,以及前期确定的职业风格分类标准,一并输入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很快,ai就掌握了木版、铜版等版画类型的风格特点,能够将素材照片初步转换成带有绘画样式的框架图,极大地加速了创作进度。
刘双(左一)在展览现场
当然,ai并非万能。它在精准捕捉人物神态、处理复杂造型以及表现手绘笔触和艺术个性方面仍有不足。因此,ai完成初稿后,刘双和团队成员会立即进行“灵魂斧正”:修正偏差、强化边缘线、调整黑白灰层次。最终,刘双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精修提升,精准刻画人物神态,优化造型结构,融入版画特色笔触,确保作品既符合公众印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这种“ai辅助+人工精修”的模式,让极限挑战成为了可能。
肖像风格量身定制
在为百位劳模绘制肖像时,刘双团队并非采用单一风格,而是根据劳模的职业特点、精神气质和历史背景,巧妙地选择了铜版画、木刻、白描、篆刻四种不同的技法进行呈现,让每一幅肖像都独具神韵。
提到王进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铁人”精神,是他在油田上那股子拼搏的劲头。选择木刻来表现他,正是看中了木刻艺术粗犷有力的刀痕、强烈的黑白对比。木刻的语言是直接且充满力量感的,它摒弃繁复,忠实记录现实,与王进喜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谋而合。画面中大块黑白的反差,让王进喜的形象仿佛从地层油田中浮现,眉眼间写满了坚毅与执着。
谢晋导演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选择铜版画来刻画他,是因为铜版画以其精致入微、层次丰富的表现力,天然适合表现那些兼具精神深度与文化气质的人物。铜版画讲究光影的渐变、线条的密度控制以及形象的精密塑造,通过细密的线网与明暗交错,能够构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谢晋导演的肖像中,细密的线条构建出内在张力,他平视镜头的目光中,显露出坚定与理性。
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样式,其“刀感”与“金石韵”深入人心。此次艺术家将其拓展至人物肖像,以硬朗的篆刻刀线和微妙的光影变化,突显钟南山院士“稳如磐石”的坚毅与淡定,传递他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意志。
白描是一种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强调以线传神、形神兼备。刘双团队主要用它来刻画女性劳模。在表现张桂梅校长时,简洁却有力量感的线条,既展现了她母性的慈爱,也刻画出她眼神中那略带疲惫却从未熄灭的光芒,传达她将一生奉献给教育的崇高精神。
艺术致敬奋斗不止
刘双表示,这次创作,自己深深体会到,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能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就像我们身边的劳模,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文艺创作也一样,守正创新才能有突破。”
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7月31日。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相关讲座、印说百年工运故事、印说劳模故事等系列活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