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逝世后,李淑贤不肯改嫁,为独享遗产打了十年官司,结果如何

2025年07月02日15:02:15 历史 1037

“1970年秋天,我要把他的书守住。”李淑贤靠在八宝山那块灰色石碑前,小声说完这句话,垂下了头。她眼前的名字叫爱新觉罗·溥仪,昔日皇帝,此刻却只是丈夫。那一年,距溥仪病逝才三周年,李淑贤已习惯在公交车和墓前两点一线地穿梭,像例行公事,又像一种无法放下的仪式。

时间往前拨回到1962年春。北京还带着料峭寒意,34岁的护士李淑贤被朋友领去见“政协文史资料室的一位同事”。直到快进屋,她才听说对方曾端坐龙椅。推门的一瞬,她撞见一身藏青中山装、礼貌伸手的溥仪。这位末代皇帝已经剪短发、写自传、学刷锅,来得比想象中接地气。第一次相谈,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重新开始”四个字。李淑贤心里嘀咕:“这人还挺真诚。”而溥仪则暗暗松口气——他担心自己的过去吓跑凡尘里的姑娘。

溥仪逝世后,李淑贤不肯改嫁,为独享遗产打了十年官司,结果如何 - 天天要闻

一个月后,两人领了红本。毛主席和周总理格外关注这桩婚事,叮嘱“别凑合,要过日子”。新的家庭却很快遭遇现实——溥仪因生理缺陷必须长期注射激素,不能生育。得知真相的李淑贤曾气急,提过离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宽慰她:“中国这么多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那一刻,李淑贤像被人按住了肩膀,没再折腾。

婚后五年,平静生活戛然而止。1967年10月17日凌晨,溥仪因尿毒症去世,终年61岁。李淑贤当场昏厥,醒来后抱着他的旧军大衣嚎啕。有人劝她改嫁,她摇头:“我这辈子够了。”这一“够”字,说的是情感,也说的是现实——她知道丈夫留下的最大财产并非房子、存折,而是那部从战犯管理所起草出来的《我的前半生》。

溥仪初写这本自传是1957年,狱中监督员出题,他口述、三弟溥杰执笔。草稿油印几十册后递到中南海,毛主席批示“可作活教材”。1964年,群众出版社出版正式版本,编辑李文达负责润色与史料纠错,版权署名依旧是溥仪。书一上市便脱销,连续再版,稿费以两万册为一个阶梯结算。溥仪生前签过分成合同,数字不高,却足够两口子在北京吃穿不愁。

溥仪逝世后,李淑贤不肯改嫁,为独享遗产打了十年官司,结果如何 - 天天要闻

问题在于继承。1970年代的中国尚无明确“著作权继承”法律条款,只有《继承条例》笼统一句“知识成果可归继承人”。李淑贤理解为:丈夫署名就是丈夫独有,自己就是唯一继承人。编辑李文达却认为:自己对定稿贡献巨大,理当与继承人分享收益。双方心照不宣地僵持,直到1983年拍摄《末代皇帝》的意大利团队拿着美元授权合同登门,火药味终于炸开。

李淑贤要价三十万元人民币,剧组嫌高转向李文达。李文达痛快签字,并被聘为顾问。电影上映后红遍全球,李文达个人分得可观酬金。李淑贤愤而起诉,“他顶多是编辑,怎么能拿作者待遇?”1984年,北京中级法院正式立案。这在当时几乎是首例“文字遗产与编辑署名”纠纷,一时间坊间议论热闹,“皇后打官司”的标题爬上了报纸副刊。

溥仪逝世后,李淑贤不肯改嫁,为独享遗产打了十年官司,结果如何 - 天天要闻

拉锯足足十年。期间,国家陆续出台《著作权法(试行)》和若干司法解释,法庭每次开庭都要翻新版本的条文。李淑贤坚持“作品独属溥仪”,李文达提交厚厚一摞手稿,标注自己增删之处。其间还有插曲——香港某出版社再版《我的前半生》时私下补付李淑贤六万元,算是“失误补偿”,但这并未让她退诉。

1995年1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一、确认《我的前半生》著作权属于已故作者溥仪,继承人李淑贤依法享有;二、鉴于李文达对定稿有“实质性贡献”,可获一次性补偿八万元。判决书落款不到三百字,却用去双方十年青春与精力。李淑贤没有得到道歉,却守住了“独有”二字;李文达失去“共同作者”的头衔,却保住了报酬,也算体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桩诉讼无意间推动了国内知识产权司法解释的细化。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规明确“实质性修改可获得署名权,但不足以取代原作者署名”,业内称之为“末代皇帝案影子条款”。不少法律学者后来坦言:若没有这场口水与泪水交织的对簿公堂,条款出台恐怕还要拖几年。

溥仪逝世后,李淑贤不肯改嫁,为独享遗产打了十年官司,结果如何 - 天天要闻

那么,官司结束后,李淑贤的日子如何?钱不是问题,稿费加判补足以让她安稳养老。她未再婚,住在和平里一套老房子里,每日清晨遛弯,午后读报,有时给青年记者讲那段特殊婚姻。她常念叨一句:“我不图名,我守的是他留给我的东西。”2001年6月,李淑贤因心脏病离世,享年73岁。骨灰最终安放在溥仪墓侧,夫妻合葬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淑贤当年那句“要把他的书守住”真的做到了。官司输赢外,多数读者记住的仍是《我的前半生》里那个在抚顺农场学扫地、学种花的前皇帝,而不是编辑署名几行小字。时代的洪流卷走了王朝,也卷走了宫廷恩怨,只留下薄薄一本书,和一位女子十年如一日的执拗。有人笑她“认死理”,有人赞她“有情有义”,评价各异,却共同印证一个事实:在法律尚不完善的年代,个人也能通过诉讼去争取权益——哪怕花费十年,也值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变化 - 天天要闻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变化

邱行湘的木工技术不是吹出来的,三天时间,竟然神奇地将一些废弃的铁锨把、旧拖把把儿和前些时候为了扩大小菜园而砍掉的杂树条子,全部给旋成了崭新的拖把把儿,足足八十多根,送到了缝纫组质检组长董益三、黄维手中,二人认真地把关之后,给了邱行湘一个满分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 天天要闻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7月1日,记者从贵林社工作人员获悉,江西省著名谐星、相声表演艺术家原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万新明先生(艺名“小筱贵林”)于2025年7月1日18时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编,10位海内外高校学者任编委,定期扫描海外中国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本辑从数十种海外顶尖学术期刊精选论文32篇、书评12篇,所涉学科广阔,涵盖人文学科各细分领域,探讨了诸如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艺术史艺术、明清时期的白银供应、清代邸报的发行与流通、...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学在1898至1912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 天天要闻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2025年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谢桂英举行熄灯悼念仪式,两盏灯箱逐渐熄灭,两位幸存者的照片从彩色变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熄灯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