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伟凯(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
都说网络是神奇的,实际上只有切身经历才能更进一步感受到它的神奇所在。国庆佳节,北方地区阴雨绵绵,闲暇无事,宅在家中刷手机就成为最好的打发时光的方式。
作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油腻大叔,我每天关注更多的是新闻,所以今日头条也就成为手机上固定保存下来的APP。2日上午在翻看今日头条页面时,偶然看到了一篇署名“溪边芳草”撰写的“乱世飘零客——纪念我的曾祖父王庚堂”文章,由于之前一直关注家史,整理了很多家族轶事,自然对同类文章很有兴趣,便急忙打开阅览,在阅读中却有了新的发现,文章的主人公王庚堂是生活于上世纪初的一位举人,中举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籍贯为广平府永年县,这两个细节让我很是亲切,因为我的曾叔祖(曾祖的亲叔伯弟弟)王韶庭公亦是此科举人,我的老家威县在明清时期亦属广平府。
清末官方文献
家祖曾言,当时曾叔祖就是自己推着小独轮车去广平府参加的科举考试,广平府来我村(威县潘固村)送喜报时,曾祖王鸣韶公负责打开家庙,接待报喜。
于是果断从头到尾细细品读,读完后发现王庚堂老人与我家族存在着多方渊源,除了与曾叔祖王韶庭公同科中举外,与我的另两位曾叔祖也存在着一些交集,曾叔祖王来庭公和王露庭公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同时就读于广平府中学,而此时王庚堂也曾就教于此,我家族的两位先辈是否曾受其教导虽不可知,但在同一学校生活、作为师生关系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广平府学堂
为进一步核实信息,我又查阅了家里保存下来的《光绪二十八年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乡试同年录》,作为官方档案,其中清楚记载:“王庚堂,年二十九,直隶永年县监生”,“王韶庭,年二十三,直隶威县附生”。王庚堂与家曾叔祖系同科举人已无任何异议。本科顺天乡试取中举人共计440名,而广平府考中者不到20名,现在推测,作为同科举人,又同为广平府举人,两人是否有交集虽未可知,但毕竟作为同榜和同乡,至少应该彼此知晓。
当时发榜的“官单”
于是匆匆在文章下面留言,希望作者能够看到,同时又利用今日头条的私信功能给作者发了私信,很快便收到了作者王岭先生的回复,互添微信,彼此就更多信息交流了起来。作为王氏子孙,按照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说法,同姓者,五百年前当为一家,话题自然也就多了一些。按王岭先生访知,王庚堂公中举后,先后在广平府、林县、新安、唐山等地从教和从政,做过教师、省议员、县知事和承审员等职,1928年任职唐山时卒于任上;王韶庭公中举后,逢大清王朝实施新政,遂赴北洋专修学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志成道)学习了两年,结业后留天津天河师范学堂(后改名河北省立天津师范学校)教书,著有《中国文化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影印出版),1937年日寇侵华,韶庭公愤而离职回乡,因长期忧国忧民,于第二年突因心悸去世。
河南新安和林州县志资料
庚堂先生的曾孙王岭先生和我同龄,都对家族往事很是关注,现在回想,如果没有网络,没有彼此对家族的情怀和关爱,相隔千里的我们不可能相识。
回想120年前,我们的曾祖辈通过科举考试相逢,120年后,其后人通过网络得以联系,这何尝不是得益于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文明之光的照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