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梅岭惠安桥
惠邑古驿道桥梁之一
梅岭惠安桥坐落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梅岭村土厝仔自然村,南起洛阳桥、北至涂岭白水桥,是惠邑古驿道十六座桥梁之一。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邑令彭良稷倡导募捐,中宪大夫陈元椿主持建造。

梅岭惠安桥仍是民众出行的重要通道
桥呈东西走向,为双洞单桥墩石桥。桥面由三跨六板构成,桥长35米、宽3米,全部由长条石板组成。其中,桥板长7米,宽0.5米,前后两跨桥板竖向排列跨越两岸及桥墩,中间一跨桥板则横向排列,与桥墩砌筑方向一致。桥墩设计为舟形,采用条石砌筑,船尖呈方形且朝向上游,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舟形桥墩能有效减少水流的冲击
尽管历经岁月沧桑,桥面变得光滑,西侧桥面还有三块桥板出现损坏,但它至今仍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考察认为,惠安桥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其船型桥墩是宋代以来泉州造桥技艺的重要延续,为研究古代泉州造桥技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关于惠安桥为何没有桥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曾经有一位来自泉州以南地方的秀才租轿前往惠安,讲好价格后便上了轿。当轿子走到惠安桥时,四位轿夫便停步不走了。秀才询问原因,轿夫回答说“已到惠安”,双方因此争吵不休,皆因当初没有明确说好要在城内停轿。秀才看着惠安桥的桥头碑,只能满腹怨气地吃了这个亏。后来,秀才上京赴考金榜题名做了官,归途时想起当年的事怨气冲天,便叫随从废除了惠安桥的桥碑。
上仑石塔及水尾桥
承载村民美好愿望
上仑石塔及水尾桥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仑山村上仑自然村。石塔采用花岗岩砌筑,共有三层,通高2.33米。石塔的须弥座为方形,上面雕刻着兽中足。底座为方形,高1米,两面雕刻着花卉,一面雕刻着麒麟。中层为六边棱柱体,正面刻有“水尾桥1956”及其他人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另一面装饰着辉绿岩雕的祥花瑞草,上面覆盖着六边形翘脊塔檐。最上层是四方体石块,有四边翘脊塔盖,没有任何雕饰。塔盖上原本有一个鲤鱼形石雕塔刹,但如今已散落在附近,不见踪迹。整座塔构筑小巧精致,雕饰可圈可点。

上仑石塔及水尾桥
石桥桥面呈西北—东南走向,由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长2.5米,宽1.8米。桥的两边用花岗岩条石砌筑成桥墩,还有外伸的条石作为台阶,方便人们上下桥。
据上仑自然村村民介绍,由于地势,整个村子的排水大多往上仑自然村的“下深水尾桥”排出,然后流往灵溪村地界。当时村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水往灵溪流出,“财气”也会跟着外泄,于是村里集资在“水尾桥”处建设了一座拦水桥,并在上面修建了一组石塔,希望以此留住整个村的“财气”。
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上仑水尾石塔、石桥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为研究近现代闽南乡村公共建筑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实物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