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中王刘备回到成都,留镇远将军(军职三品)魏延领汉中太守(官职三品),督汉中。
刘备没有令张飞督汉中,举军皆惊。世人皆知,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刘备称汉中王,关羽督荆州,张飞督汉中,这样布局才符合大家的预期。

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人,是刘备的亲兵,和赵云身份相似。不过赵云在191年就和刘备同在公孙瓒麾下,在200年正式加盟刘备集团,比魏延追随刘备要早十年左右。
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以汉中太守(官职三品)的身份督汉中,从身份和能力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为何不是张飞督汉中?

图-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
214年(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调征虏将军张飞、牙门将军赵云、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入川,留关羽守荆州。张飞为统帅,赵云、诸葛亮次之,领兵万余人入川。
刘备取代刘璋后,军中将领前几位排序依次为:安汉将军(军职二品)麋竺、军师将军(军职二品)诸葛亮、平西将军(军职二品)马超、镇军将军(军职二品)许靖、荡寇将军(军职三品)关羽、征虏将军(军职三品)张飞、讨虏将军(三品)黄忠、翊军将军(军职三品)赵云等。

图-阆中(巴西郡首府)
麋竺、诸葛亮、许靖虽然军职高,但属文官,不直接带兵,马超领本部人马,而关羽督荆州,张飞领巴西太守(官职三品),等于既掌兵权,又是封疆大吏。黄忠、赵云、魏延则是纯粹的战将。
此时刘备军团中,刘备、关羽、张飞,仍是位居前三的铁三角。张飞后来没有督汉中,和随后的三次战争有关。
【瓦口隘之战】
215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张鲁举汉中之地投降曹操。

张鲁投降前,曹操令偏将军张郃率五千人马,护送三位首领回宕渠,途中张鲁就表示投降,立刻动身回汉中。
曹操得知张鲁投降,立即给张郃下令,务必迁巴人部落之民到汉中。
因此张郃并没有与张鲁一起返回汉中,而是为移民大军断后。巴西太守张飞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张郃迁走子民,于是领精锐万余,从水路由涪水先南下合川(垫江),再溯渠江而上。张郃则沿渠水南下,在瓦口隘(蒙头荡石,今渠县县城北)阻击张飞军。
瓦口隘之战,张飞与张郃相峙五十余天,张飞虽胜而败,张郃虽败而胜。

图-瓦口隘之战
战场上张飞大胜,控制渠水上游。张郃折损上千人马,带十几个亲信,从山道逃回汉中,散兵也陆续翻山而回。然而五十多天时间里,巴人部落数万人迁入汉中,汉中八万余五斗米信徒迁至到洛阳、邺城,汉中数万户迁到以长安为中心的三辅地区。
瓦口隘之战后,战胜的征虏将军巴西太守张飞不升不降,战败的偏将军张郃迁为荡寇将军。
【武都之战】
218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张飞、马超北伐武都郡,开启了汉中之战序幕。
征虏将军巴西太守张飞、平西将军马超,率将军吴兰、将军雷铜、将任夔等,先期出发,进攻下辩,意图抢占武都郡。

此战张飞和马超打得风生水起,马超说服以雷定为代表的七个氐人部落响应,合计有万余落。万余落就是万余个家庭,如果每落出一人,就有万余兵,而且都是骑兵。有了这支万人骑兵,马超在刘备军团不仅立足了,实力也仅次于关羽。
但张飞高估了部将吴兰、雷铜,令二人守在下辨城下,自己去固山。
曹魏骑都校尉曹休挥师猛进,在下辨城下,攻破吴兰、雷铜大营。
吴兰、雷铜跟张飞几年,便自比张飞,放着坚固的营寨不守,而骤马挺枪,出营和虎豹骑对阵,结局可想而知。
曹军阵斩蜀军副将雷铜、部将任夔,而主将吴兰,因通往寨们的通道被虎豹骑控制,咬牙弃寨,向西南方向逃往阴平。不久后阴平氐人强端,闻曹军大胜,蜀军退出武都郡,便借机截杀吴兰。

图-阆中
总体上看,张飞、马超这次北伐,马超个人实力大幅增长,但蜀汉一方未能占据先机,导致后来的汉中之战初期,刘备很难找到突破口。
【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张飞镇守巴西郡,没有直接参战,此战黄忠、赵云等立功不少,特别是黄忠大放异彩,阵斩曹魏征西将军(军职二品)夏侯渊,于是将领次序也重新排列。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在汉中沔阳,自称汉中王,重新整合帐下将领,排位靠前的主要将领有:前将军(军职二品)关羽、左将军(军职二品)马超、右将军(军职二品)张飞、后将军(军职二品)黄忠,征南将军(军职二品)赵云、镇远将军(军职三品)魏延。

由于刘备不可能信任马超,张飞仍是刘备军团的三号人物,关羽督荆州,张飞领巴西太守,马超遥领荆州一个县,其他人都是纯粹的战将,在地方上没有根基。
【为何是魏延督汉中?不是张飞】
此时刘备军团高级将领中,只有关羽和张飞是封疆大吏,刘备突然提拔镇远将军(军职三品)魏延为汉中太守(官职三品),督汉中,确实令人意外。
不过从军职来说,镇远将军(军职三品)魏延比右将军(军职二品)张飞还是要低一级。

显然刘备没有任人唯亲,在他眼中魏延的能力强于张飞,汉中是西川的北面屏障,不容有失。而张飞此前的数次败仗,才是他未能督汉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