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有个名场面,嘉靖帝拍案咆哮:"都是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此时,荧幕前的观众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位聪明绝顶的皇帝,把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却因为“钱”的问题,彻底绷不住了。
名场面
事情是这样的,严嵩父子呈上盐税账单:收银530万,上交国库230万,孝敬皇帝100万"私房钱",自己悄悄留下200万。
听起来嘉靖挺“委屈”的是不是?别急,咱们算笔明白账。剧里也说了,如果是那帮号称清流的官员去收税,能收上来100万两就烧高香了。国库最多收60万,皇帝能分到40万已是极限。
现在有严党这双"白手套",虽然自己黑了200万,但嘉靖实实在在拿到了100万零花,国库也收到了230万。
比起清流收税,嘉靖和国库其实都多拿钱了。那被严党私吞的200万,是他们利用“特殊手段”额外榨出来并揣进自己兜里的。
大明第一贪:严嵩
所以,冷静想想,那200万真不能算嘉靖“丢了的钱”,更像是严党利用信息差和职权搞的“灰色收入”。
这恰恰反映了嘉靖复杂又矛盾的性格:他极其自私,眼里只有自己的小金库:管你银子是百姓血汗还是贪官赃款,进了我腰包就行。
但又要面子,时不时念叨“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把自己包装成勤俭节约的模范。说白了,就是精明算计到骨子里,既要里子,又要面子。
黄亮嘉靖通宝小平 斗泉行情:290元
这位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老道士”皇帝,炼丹修道、玩权术搞平衡是一把好手,堪称大明“话题之王”(壬寅宫变、大礼议之争等)。
他一面纵容严党搜刮民脂民膏,一面“修得身形似鹤形”。但最终真正炼出来的特殊"长生药":是嘉靖通宝!
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通宝正式开铸。这钱一出生,就带着点“斜”劲儿。
最常见的是小平钱,个头不大(直径2.5厘米左右),比较有名的版别是“斜立靖”,就是“靖”字左边“立”字旁站得有点歪。
左边“斜立靖” 右边正常版
一般好品相的普通版大约在200~500元左右。而“斜立靖”同品相就要翻个2~3倍,很好认,所以碰到别错过。
还有楷书正字、大字、阔宝、进嘉等版别,就不细说了,热度一般。
重点要介绍的,是重量级选手:记值大钱!
嘉靖十三年(1534年),当边境告急的军报雪片般飞来,紫禁城里的炼丹炉旁,嘉靖皇帝朱笔一挥:参展洪武样式,开铸记值大钱!也从此开启了用黄铜铸币的先河。
嘉靖通宝背二钱 西泠2023秋拍:28.75万
根据《明史•食货志》的记载: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铸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大钱。
嘉靖钱背文记值有“二钱”、“三钱”、“五钱”、“一两”等,当十者背上有“十”字。
19世纪藏家吴殿臣在《吴氏泉说》中,激动记载自己偶得一枚背"二钱",这种是嘉靖记值钱中最轻的(直径26~28毫米左右,厚度不过1.32毫米)。
嘉靖通宝背三钱 嘉德2011拍卖:34.5万
背三钱(直径30~33毫米左右)数量很少,嘉德曾拍过的这枚还是日本回流,平尾赞平旧藏。宽缘窄郭,缘郭深峻,很是大气。
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一枚。不过“背三钱”最有名的还是永乐通宝,上海博物馆的那枚残缺的,孤品级别。
嘉靖通宝背五钱 宜和2022拍卖:26.45万
背五钱(直径38~40毫米左右)的数量,近年来新出现不少,按照史料记载,记值大钱每种样式都铸造极少。
但后世发现量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价格稍微有点区别。当然,都属于珍稀品种,只要品相过硬,往往都能拍出高价。
嘉靖通宝背十一两大字 宜和2022拍卖:49.45万
当十大钱背十一两(直径43~45毫米左右),有大字、小字、异书几种版别,这是大钱里的“顶流”!
虽然泉谱把它归为三级币,存世量在各个资料中,也至少有几十枚了吧,但相对前面几种铸造更精良,更厚重,近年来屡拍高价。
背十一两雕母 南京博物院藏
要说嘉靖通宝里的“最顶级”,那必须是当背十一两雕母钱,上世纪80年代,古泉大家孙仲汇在南京博物院发现了这枚钱币,这可能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雕母实物。
这枚直径4.5厘米的铜雕母,通体手工雕刻,字口如刀削斧劈。孙仲汇指出其文字与"斜立靖"小平钱一脉相承,张旭华研究员则认定这是进呈御览的顶级样钱。
双面重轮重廓特大铜钱 西泠2013拍卖:13.8万
除了上述主流的几种大钱外,还有一种体型硕大、工艺精湛,却从不参与市场流通的特大号嘉靖钱。
比如图中这枚,直径高达73毫米。马定祥在《历代古钱图说》中批注中:"嘉靖年间铸造过三四种特殊大钱,有的带着重轮纹饰,有的胎体特别厚重,还有的采用隐起文工艺,这些都是镇库钱无疑。"
孙仲汇先生也持相同观点,认为这些重轮大钱很可能是用于开炉仪式或镇库祈福的特殊钱币。
嘉靖通宝开炉大钱 邓通2024拍卖:19.55万
另外,嘉靖通宝还有一种云南版(滇版),因为潮湿环境难以保存好,所以极美品非常贵。而且云贵地区常出开炉大钱(直径50毫米以上),也属珍稀品种。
嘉靖追求长生,却也用最世俗的“铸钱”手段,试图挽救帝国的危机。下次再看到它们,或许你也能联想到那位穿着道袍、一边数着私房钱一边算计着江山的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