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湖南长沙的地下,沉睡了2100年的“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重见天日,瞬间引爆全球。
她的肌肤仍有弹性,睫毛根根分明,血管清晰可见,仿佛只是小憩片刻。
市民如潮水般涌向湖南博物馆,争睹芳容,日接待量破万,盛况空前。
紧接着,从日本首相到科研机构,锲而不舍地索要辛追夫人的头发,哪怕“半根”、“一寸”也好,为何对方如此迫切,我方又是如何应对的?
惊世现身
1971年寒冬,长沙马王堆附近的防空洞现场正在施工,钢钎凿穿白膏泥的瞬间,一股气体嘶鸣着冲出孔洞。
蓝色火焰猛然腾起,工人们惊恐地退避。
湖南博物馆的专家闻讯赶来,凭借洞壁特殊的土层结构和炭化痕迹,确认地下埋藏着一座罕见的“火坑墓”,这意味着墓室两千年来可能从未被扰动。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正式开挖。
三个多月后,深达16米的墓坑底部显露出巨大的木椁。
4月28日,当四层套棺被吊运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室,当晚的揭棺仪式成为焦点。
椁盖开启时,一股浓烈的酸腐气味弥漫开来,但更令人屏息的是棺内的景象:
二十层丝绸衣衾包裹的墓主人静卧其中。
随着考古人员逐层揭开织物,一个画面震撼了所有人,辛追夫人遗体保存之完好,颠覆了人们对古尸的认知。
她的皮肤呈现淡黄色泽,面部轮廓清晰可辨。
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轻轻按压手臂,皮肤竟能回弹;扶起她的臂膀,关节仍可活动。
浓密的黑发盘成发髻,睫毛根根分明,手指脚趾的纹理清晰可见,更令人惊异的是血管尚未硬化,仿佛沉睡不久。
这种保存状态在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医学检查证实她去世于约五十岁,死因为胆绞痛诱发的冠心病。
胃中残留的一百三十八颗半甜瓜子表明,她在夏季食用瓜果后突发急症离世。
辛追夫人的椁室四个边箱堆叠着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数量超过一千四百件。
两件素纱襌衣薄如蝉翼,其中一件仅重49克,折叠后可纳入火柴盒,现代工匠耗时十三年,用“减肥”后的蚕丝才勉强仿制出49.5克的复刻品。
一幅长逾两米的T形帛画色彩绚烂,绘有龙凤仙人,推测为招魂幡。
尤为珍贵的是《周易》《老子》等失传古籍的竹简帛书,以及记录汉代医学智慧的《养生方》。
一只漆鼎开启时,赫然可见漂浮的莲藕片,却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消融,实在是遗憾。
不朽之谜
辛追夫人跨越两千年的完整保存,当考古人员逐层清理墓坑时,其精密的防护结构逐渐显现,深达20米的墓穴形成天然屏障,1.3米厚的青灰色白膏泥,以极强的密封性隔绝了空气与水汽渗透。
白膏泥下覆盖着约0.4-0.5米厚的木炭层,有效吸附了地下水分。
更令人称奇的是,椁室顶部的竹席与26层织物包裹,在墓室内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微环境。
这种多重隔绝的设计,使得开棺时喷出的可燃气体得以积累,也印证了墓室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
棺内的红色液体成为另一关键,经化验,棺液含有汞(水银)与砷(砒霜)成分,汞含量达到8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虽然不足以直接导致尸体不腐,但具有抑制酶活性和微弱杀菌作用。
结合高度密封形成的无氧环境,腐败微生物难以存活或活动受限。
专家分析认为,早期尸体腐败过程消耗了残留氧气,产生的有机酸使棺内环境酸化,进一步抑制了微生物繁殖。
因此,辛追夫人在下葬后经历了短期的腐败过程,表现为眼球突出、舌头外伸等,随后腐败便停滞了。
湖南省博物馆第一次公开展览辛追夫人遗体时,引发轰动,但日均万人的参观量导致展厅温度升高,学者们担忧体温聚集的热量会加速尸体变化。
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国家文物局王冶秋紧急叫停展览。
此后,遗体被秘密转移至湖南医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存放半年,利用放射性环境抑制微生物侵扰。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解剖建议,以取出易腐内脏实现长久保存。
周总理批准解剖并明确要求:“古人已保存几千年,我们至少要保存200年。”
1972年12月14日,全国医学专家协作完成解剖,在保持外形完整的前提下取出内脏,并发现其体内存在世界最早的西汉时期血吸虫卵实物证据,将中国对该病的认识提早约两千年。
1973年起,中央财政拨款100万元,在湖南博物馆地下室建设专用保存空间。
该“地下寝宫”深达8米,模拟原墓穴环境,配备两台精密空调实现恒温恒湿。
2003年1月,经X光检测确认保存状态良好后,辛追夫人被安置于升级的智能化保存系统中,新增温度自动传感器与8小时断电保护功能。
这种持续保护方案,使其出土三十余年后肌肤仍保持弹性,关节连接稳固。
辛追夫人的解剖发现她患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结石等多种疾病,食管和胃内残留的138颗半甜瓜子表明其猝死于夏季。
这些信息不仅还原了个体生命史,也为研究汉代贵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及病理学提供了实证。
只不过,其科研价值也引来了异国觊觎。
半寸之争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230人代表团访华,此行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时刻。
在故宫参观马王堆汉墓展览时,田中看似随意地向中方陪同人员提出请求:希望获得辛追夫人的一根头发作为“国礼”,甚至“半根亦可”,这一要求令中方人员颇感意外。
当询问日方索取意图时,对方却语焉不详,考虑到辛追夫人遗体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且涉及重要文物,中方婉言拒绝。
日方的行动并未停止,四天后,即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署当日,田中角荣随周恩来总理飞抵上海。
在专机上,他再次当面向周总理提出头发请求,态度恳切。
这种由最高层级反复提出的非常规索求,引起了周总理的警觉。
他没有应允,再次予以回绝,此后两年间,日本通过外交、学术等多种渠道持续施压。
1973年,日本考古代表团以“研究”为名,提出有偿获取头发;1974年,科研机构发函强调“学术合作”;1975年,日本学者更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称辛追头发对基因研究“意义重大”。
其诉求从最初几根逐步退让至“一寸”、“半寸”,但始终回避核心问题,索要头发的真实目的。
中方坚持拒绝的立场源于多重考量,1972年以前,中国在《养生方》竹简研究上曾有过教训。
马王堆医学研究会将周世荣的释文期刊作为礼物,赠予日本医学代表团后,日本学者麦谷邦夫抢先发表注释本并流传海外,导致中方学术权益受损。
更重要的是,头发作为生物样本的特殊性,当时虽未普及DNA技术概念,但中国医学界清楚毛发可携带遗传信息。
日本在生物科技领域具有优势,若获得样本,可能率先破解辛追的基因密码,进而获取汉代人类遗传特征、防腐技术关联信息等关键成果。
一旦日方抢先发布研究,中国对自身文化遗产的阐释权将面临被动。
此外,考古人员在清理中发现,即便是看似残破的丝帛碎片,经考证竟是西汉时期用于祭祀的“聂币”,系中国货币史上唯一可考的布帛货币实物;一件漆鼎内消失的藕片,其出土状态为长沙2100年未发生强震提供了地质证据。
截至2024年,湖南博物院完成马王堆全部文物清库,共整理26937件文物,这些成果均由中国学者主导发布。
辛追夫人事件成为文保领域的标志性案例,她的不朽不仅承载古代文明,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了国家文化主权与学术尊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