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
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这个士兵叫志村菊次郎,其实是因为上厕所迷路被中国士兵发现后悄悄回队了。但日军高层早就想打仗,硬是把这事当成了借口。
此前一年,日军在丰台车站闹过更大的事。他们借口一匹马走失,突然袭击中国守军。驻守的220团团长戴守义带兵反击,打了日军个措手不及。后来日军说这事是误会,但中国军队坚持要他们道歉。双方谁都没让步,日军继续找麻烦,北平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为了缓和关系,1937年6月,宋哲元请日军军官和29军将领一起吃饭。酒席上,日本军官表演武士刀,中国将领回敬大刀拳。两边你来我往,差点打起来。结果大家互相抬着对方军官抛来抛去,闹剧似的结束了。谁都明白,这不过是表面功夫。
七七事变当天,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志村菊次郎擅自离队。中国守军发现他后让他回去了,但日军谎称他失踪,以此为由强攻宛平城。守城的219团拼死抵抗,团长吉星文带大刀队趁夜偷袭,把日军打退。
蒋介石给宋哲元的指示是能忍则忍,但前线士兵不愿当软骨头。副军长秦德纯下令:“守不住宛平,就埋骨此地。”双方打了半夜,日军假意谈判,说志村找回来了,要停火撤军。但第二天他们根本没撤,反而指责中国军队违约。
志村菊次郎被日军当成了英雄,后来他复员回日本。但战争结束前,他又被拉去缅甸打仗,被中国远征军打死了。一个原本普通的士兵,成了挑起大战的导火索,又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后来的和谈协议说好双方撤军,日军却只撤了一点,还倒打一耙说中国没遵守。秦德纯生气地说:“原防就是开战前的位置,你们根本没撤!”可这时候日军已经不把谈判当回事了,全面进攻的号角马上就要吹响。
宋哲元夹在中间最难熬,上面让忍让,下面将士要打仗。他一度想回山东躲清静,但作为军人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蒋介石在南京等国防备好了再说,可北平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日军一步步逼迫,从丢马到失踪士兵,每个借口都精心设计。他们早把北平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就等着找个理由动手。中国守军虽然装备差,但打仗不要命,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
这场仗打醒了很多人。野上弥生子的愿望彻底破灭,志村成了战争棋子,众将士们在卢沟桥的血迹渗进了石头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