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弘一法师:世人所争不过人间一碗烟火 弘一法师曾说:“人有千面,心有千变,见人少说话,见事少掺和,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世人所争不过人间一碗烟火,偏偏这碗人间烟火,燎尽世人千般惆怅,万般沧桑。”这世间,太复杂。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难懂人心。因为人心多变。 12月22日 1437
佛学 康华兰教授解释弘一法师的舍小家为大家 有学生问:老师 近者悦远者来,像弘衣法师这种大德之人,他是怎么来解释这个的呢?他为了这种大爱,他把身边所有的这个亲人都置身于不顾,所以我一直没有理解他的这种做法,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吗?康教授:你想学也学不了,一人成佛,九祖升天,你能学吗? 12月22日 1270
佛学 【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礼记》中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这一生最大的清醒,莫过于: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12月22日 1432
佛学 山西:五台山,汉传与藏传兼具,青庙和黄庙并存 图/文黛瓦粉墙五台山的标志是大白塔。大白塔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这种形制多见于藏蒙以及东南亚一带,在汉传寺庙中比较少见。五台山与普陀、峨眉和九华合称四大佛教名山,但唯有它融合了汉传与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可见红、青、黄僧衣,夹杂一起礼佛的有趣场面,原因就在于此。 12月22日 1043
佛学 唐朝时,徒弟先成了高僧,对师傅说了一句话,师傅听了豁然开悟 唐朝的时候,有个高僧叫古灵禅师,少年的时候在福州出家,跟随当地的高僧修行。后来,古灵禅师离开福州,去到了洪州的百丈山,拜在当世高僧百丈大师的门下。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门下一段时间后,修为确实是突飞猛进,终于悟道了。悟道之后的古灵禅师,决定回去福州。 12月22日 1540
佛学 在镰仓和室町幕府时代,日本禅宗对武士道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坐禅本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各个佛教宗派都采用,佛教徒通过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轻心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12月22日 1578
佛学 文殊菩萨的故事之金光照师常住三昧 唐朝的金光照,是渑池县李氏的儿子,他到了十三岁的那年,在宝云山灵粲法师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岁时,进入洪阳山,在迦叶和尚门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阴,为了服侍和尚,睡觉时不曾安稳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离身,一直非常勤勉地做着和尚的侍者。 12月22日 1575
佛学 大勍法师怀净土诗四首 大勍。字冲符,俗姓边,浙江绍兴诸暨人,童年出家于都城的大雄寺。等到年纪稍长,听闻到云栖莲池大师广度教化众生的消息,因此渡江而前往礼拜亲近,两人相见后机缘契合,从此倾心专注于净土法门。晚年,居住在大善禅堂,特别爱好《华严经》,每天读诵一函经。 12月22日 1323
佛学 佛教护法龙众八大龙王 人有领袖,龙自然也有领袖,龙的领袖便是龙王。凡是龙王,都具有强大的威力,所以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行善业的缘故,八大龙王不受热沙裹体等苦报,并能以善心护持世间,依人间季节、时序兴云降雨,使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因此受到人们的供奉。 12月22日 1810
佛学 2005年,探访15岁的十一世班禅:他的一天24小时如何度过? 2009年,世界佛教论坛上,19岁的十一世班禅用英语发表了一段演讲。有人说十一世班禅的优秀源自天资聪慧,但假若我们了解过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此前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就会发现,天资聪慧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12月21日 1451
佛学 叔本华: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却从未认清 看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或许你会发现,跟东方的佛教宿命论多少有些接近,佛教的因果轮回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总是掺杂着很多沉重的话题,关于命运,关于那些看不见却掌控人生幸福的“真相”。 12月21日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