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个高僧叫古灵禅师,少年的时候在福州出家,跟随当地的高僧修行。后来,古灵禅师离开福州,去到了洪州的百丈山,拜在当世高僧百丈大师的门下。
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门下一段时间后,修为确实是突飞猛进,终于悟道了。悟道之后的古灵禅师,决定回去福州。
古灵之所以决定要回福州去,其实心里有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那就是想要救度自己早年的师父。
在古灵禅师的心目中,福州早年的师傅确实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他算得上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但很可惜,师傅身上有着太浓厚的读书人的倔强,根本不懂得变通。
而在参禅修行上,如果只知道读经书,不能明心静学,显然是无法悟道的。因此,开悟之后的古灵禅师决定回去,希望自己能帮助师傅也早点修成正果。
可惜的是,师傅虽然对学成归来的古灵禅师的成就很欣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他的劝告并不感冒。虽然言语上对古灵很客气甚至有一丝尊重的意味,但从行动上并没有听从他的劝说,依旧保持那种死读经书的做法。
古灵禅师也知道,师傅一辈子都自认为在钻研佛法,但却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悟道修禅,只知道读经演法,给别人讲经也是专门在义理上搬来弄去,对自家心底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可对方毕竟是自己曾经的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灵也不能说得太直白,只好暂时放下劝告的念头,静待时机成熟。
这一天,师傅又坐在窗前读经,古灵禅师在旁边静静地陪伴,刚好看到一只苍蝇在窗户上猛撞,显然是想从窗户里出去到外面的院子。
可窗户上刚好新糊上了窗纸,苍蝇再如何用力也无法穿过去,只能连续不断地在上面撞了半天,依旧毫无用处。
看到这一幕,古灵禅师脑海里灵光一闪,就大声说道:
世间如此广阔,你却不肯去,就知道钻陈年旧纸,这样有什么用?还不是只能停留在破纸表面而达不到广阔的世界?
古灵禅师其实是在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苍蝇,怪它一直在窗纸上钻来钻去,可怎么能钻得出去呢?
但其实却是在提醒师父,如果不懂得去证悟本心,仅是死读书看经书,希望在文字上找佛法,那必定是找不到的。
据说,古灵禅师的师傅听了这句话,当即就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后来也开悟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后来,古灵禅师在临终前还说了一首佛偈: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
这首佛偈的意思是说,里面清静,外面光明,光明清净才是修行者应该的向往与追求。
如果被贝叶经书遮断了自己的视线,以为读经就能修行成佛,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禅宗是不立文字的,也是不作佛求、不作法求、更不作僧求的,试图用经书来追求禅境,显然是无法开悟的。
贝叶经书看上去琳琅满目,但如果被它迷惑了双眼,那么佛堂佛像也会迷惑你,你越是执着于清静与菩提,就越会被清静菩提所束缚。
其实人生都是这样,应该不被尘土遮盖智慧,心中无尘,就像就像有一轮清静的明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