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2022年12月22日18:26:05 佛学 1432

礼记》中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人的7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区别就在于,每个人表现情绪的方式不同:或歇斯底里,或冷静克制;或怨天尤人,或淡定从容……

世事繁杂,只有管理好情绪,才做得了生活的主人。

人这一生最大的清醒,莫过于: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 天天要闻

1、悲时不言,是一种成熟

曾国藩曾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与人相交,说得越多,越容易陷入困境,反不如把话留在心里。

尤其是悲伤时,更要保持沉默,蓄力待势。

清代蒲松龄,一生命运多舛,却不抱怨、不气馁。

他曾因家贫求人未果,于是躬身入局,在乡间教书维持生计;

他曾屡屡落第科考,却“落第不落志”,不愿与好友宰相“混水摸鱼”;

他在妻子去世后悲痛欲绝,却化悲痛为力量,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小说。

为收集素材,蒲松龄在大树下设摊,免费提供烟、茶水,听路人讲一个个离奇的故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风吹日晒中,在孤灯影只下,他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

他的一生,就如他曾写下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宋代诗人方岳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人活于世,各有各的难处。

将苦楚藏于心底,管住一张到处诉说的嘴,是成年人最基本的处事法则。

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只小猴子受伤了,就告诉了森林里所有人。

于是,大家陆续过来探望。

每一次,小猴子都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并且,一定会展示自己的伤口。

大家也都会同情地看着、安慰着、讨论着。

一段时间后,小猴子家弹尽粮绝,而它自己,却因为伤口一次次被暴露,竟然急剧感染而亡。

小猴子的遭遇告诉我们:痛苦时,当自求解脱。

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针只有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不疼。“感同身受”四个字,往往只是说说而已。

人生海海,求人不如求己。

跌倒时,爬起来,蹒跚前行;失败时,笑起来,对镜加油;痛苦时,躲起来,独舔伤口。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真正成熟的人,总能做到悲时不语、哀时不言,默默地做自己生命的摆渡人。

【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 天天要闻

2、喜时不诺,是一种智慧

《礼记》有云:“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

相比于从不许诺,若口头承诺了,行动却无法兑现,更会激起怨恨而招致祸患。

同光元年,皇帝李存勖想深入敌境攻打后梁

一名大将主动申请出战,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汴州,灭掉了后梁。

皇帝得知后喜不自胜,激动地对那位大将说:“这天下,从此就是你我的了!”

谁知,皇帝不但忘记了承诺,还处处猜忌那位大将,甚至把其他将士的功劳都揽上身。

大将内心窝火,却敢怒不敢言。

但其他将士却心寒而怨,接连发生叛变,而皇帝,居然再次派那位大将前去镇压!

没想到,这一次,大将被人“黄袍加身”,拥兵自立。

历史的结局是:皇帝李存勖身中流箭而亡,而那位大将,则在其灵位前继位,即为后唐明宗李嗣源

荀子有言:“喜不过予。”

人,勿在高兴时轻易许诺,而古往今来,犯此大戒的例子屡见不鲜。

春秋时,齐襄公面对两位大将询问“戍边期满”的时间,在吃瓜兴头上许诺:明年瓜熟之时。

然而,他失信了:让他们再等一年。

结果,两位大将怒而起兵,齐襄公被杀。

三国时,曹操面对曹植的居功不骄、谦卑有礼,当众许诺:将来本将军的大业,除了你别无他人。

然而,他食言了。

结果,曹植不仅没成为接班人,反被继位后的哥哥百般刁难,最后抑郁而终。

喜时之言,多失信。

头脑发热时,不曾分析不可控的因素,往往在平静后发现:客观上不允许,或是主观上后悔了。

总之,就是兑现不了,从而引发各种不满、隔阂、怨恨。

孟子有言:“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立身之本。

真正智慧的人,必定懂得:

做不到的,果断拒绝;能做到的,三思而行,一旦承诺,定说到做到。

【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 天天要闻

3、怒时不争,是一种格局

古人有云:“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不会一味地逞强,也不会因愤怒而失去理智;

反之,他能衡量轻重缓急,做到进退得当、从容应对。

战国时的尉缭,颇有军事才能,因而深受秦王重用。

可秦王如此器重,尉缭却在背后诋毁:“秦王面相不好,缺乏仁德。”

因而,他计划出逃,却走漏了风声。

秦王震怒,意欲杀之而后快,却反思冷静下来:

我要的,不是个人的脸面,而是尉缭的才能;我要争的,不是一时之气,而是六国的统一。

于是,秦王再次召见尉缭,明确表示:既往不咎,以前怎么样,以后还是一样!

这一举动,感动了尉缭。

从此,他一心辅佐秦王完成统一大业,还留下了后世兵家尊崇的军事著作《尉缭子》。

古人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人生若锱铢必较,祸患则会伺机而生。

很多时候,所谓的“争”,也是一念之间的“容”。

三国的曹操,容下曾暗通袁绍的将士,他得到的:是将士们的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清代的张之洞,容下丑化自己的画家,他得到的:是画家的臣服,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宋代的吕蒙正,容下朝臣的讥讽议论,他得到的:是同僚的认可,皇帝的不吝盛誉。

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要学习水的品格,用“不争”来渡人渡己。

面对家人,无需争吵:

因为对错不重要,莫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面对朋友,无需争执:

因为结果才重要,彼此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和气生财;

面对陌生人,无需争斗:

因为心情最重要,为了不相关的人和事,实在不必大费周章。

人这一生,无论争什么、什么时候争,消耗的都是自己。

不争,既不是糊涂,也不是懦弱,而是放大自己的格局,成就自己的人生。

【禅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 天天要闻

尚书》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有所忍耐,必能有所成就;有所包容,必能成就德行。

人这一生,有情绪是本能,管理情绪是本事。

大悲时,不言,这是做人的成熟;

大喜时,不诺,这是做事的智慧;

大怒时,不争,这是处世的格局。

既如此,做事清醒、做人通透,则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活出人生的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