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我國的偉大領導人們登上天安門高聳的城樓時,宋慶齡赫然在列。
當時的宋慶齡衣着整潔、熱情高亢的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之上,唯一的遺憾是,曾經為中國革命付出一生的孫中山先生無緣見證這一偉大時刻。
但此時,天安門城樓的正前方卻掛着一幅孫中山先生的巨大肖像畫,它被鮮花簇擁着,被人民的歡呼包圍着。
然而,毛主席在邀請宋慶齡參加開國大典之時,她遲遲沒有動身,顯然是有一些顧慮。最終,宋慶齡提出了三個條件,倘若毛主席能夠辦到她便即刻動身。
那麼,宋慶齡究竟有什麼顧慮呢?她究竟提出了哪三個條件?毛主席知曉此事後又作何反應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段歷史的真相。
主席親信,誠邀北往。
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像是綻放在宇宙間的煙火,最後星星點點漂洋過海傳入每一位愛國志士的耳中,遠在大洋彼岸的宋慶齡自然也收到了這激動人心的好消息。
她欣喜若狂的熱情歌頌着祖國新生,還為此寫下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字裡行間無一不透露着對中國人民徹底掙脫君主專制的欣喜。
要說是誰對宋慶齡的影響最大,孫中山先生定然當之無愧,宋慶齡跟隨孫中山開啟了將近70年的革命鬥爭。
她不僅能夠在孫中山工作的時候提出自己的意見,還時刻照顧着孫中山的生活起居,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去保護對方。
儘管在1925年孫中山先生已經病逝,但她仍始終如一的擁護着孫中山所提倡三大政策,可謂是孫中山身邊最是矢志不渝的得力幹將。
在這70年間,她也早已成為一名被社會所認可的民主主義者。因為長期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影響和熏陶,宋慶齡對中國的情況有着自己認識。
在此後的革命鬥爭中,宋慶齡與毛主席有了頻繁的接觸,二人逐漸建立了無比深厚的革命友誼。
在此期間,宋慶齡逐漸了解到了共產主義的性質,相比之下,三民主義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最終宋慶齡接受了共產主義的熏陶,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者。
1948年,各界民主人士受邀北上,準備參加中央組織的政治協商會議,一起為建國大業進行籌備,
次年,宋慶齡突然收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託人送來的秘密信件,內容大致如下。
“新中國成立在即,這是值得每一位參與者欣慰的事情,革命已然勝利,誠懇邀請宋慶齡先生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建設新中國並不比革命輕鬆多少,每一位領導人的意見都至關重要,毛主席希望宋慶齡能夠出發北上開啟新的征程,對新中國的建設給予指導。
並且,開國大典也計劃在10月1日舉行,希望宋慶齡能接受邀請參加這一重要典禮。
革命的勝利本就是宋慶齡所期盼的。當時,眾人都以為宋慶齡定然會立即答應這個邀請,但是,宋慶齡卻以身體抱恙需要休養而拒絕了,這個答覆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
上海對於宋慶齡來說非同一般,這裡不僅是她長大的地方,同時也是她與孫中山先生全部的回憶。
面對當下還未解放的上海,宋慶齡顯然是有一些顧慮,因此,經過深思熟慮後,宋慶齡最終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請。
況且,當時宋慶齡對中央並沒有完全信服,依然保持着觀望的態度,她想知道毛主席接下來該當如何,究竟能否擔此重任。
隨後,宋慶齡在申報上發表了自己的宣言,稱自己不會接受中央的任何邀請和任命,此聲明一發,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猜測,眾人都覺得宋慶齡此後怕是與中央再無緣分了。
1949年6月,此時此刻距離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間已所剩無多,如果宋慶齡再不答應毛主席的邀請,恐怕是真的無緣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了。
於是,各界愛國志士開始紛紛勸說宋慶齡,新中國需要大家一同建設,少了誰都不行,他們都希望宋慶齡能夠答應北上。
勸說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本以為宋慶齡這次總該答應北上的邀請了,可是,她卻再一次以自己身體尚未恢復為由拒絕了。
即便遭到了兩次拒絕,毛主席仍然沒有放棄。隨後,他派出了宋慶齡的至交好友鄧穎超前去勸說。
鄧穎超與宋慶齡年紀相仿,她們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始一步一步登上了領導婦女運動的舞台。
她們不願屈服於中國古代的封建文化,於是摒棄了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奔走於中國各地尋找擁有先進思想的女性,並將其培養成為骨幹力量。
後來,兩人一起代表女性群體參加了國際婦女會議。從此以後,鄧穎超和宋慶齡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猶如生死之交。
鄧穎超在接到這一任務後,立即帶着毛主席親筆書寫的秘密信件前往了上海,為了提高此次任務的成功率,毛主席還委派了曾在宋慶齡身邊當過秘書的廖夢醒一同前去。
剛到上海的第一天,鄧穎超讓廖夢醒先去探望宋慶齡,兩人相見後寒暄了一陣,隨後,廖夢醒便向她說明了來意。
可宋慶齡還是猶豫了,她表示上海有太多讓自己牽掛的東西,況且新中國成立並非小事,自己真的還需要多多考慮。於是,廖夢醒只能將這些話原原本本的告知鄧穎超。
第二天,鄧穎超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兩人關係本就不一般,加之多年未見,他們定有許多話要講。於是,鄧穎超便在閑聊時趁機向宋慶齡介紹了中國當下的環境,而這番談話讓她的心意稍微有了一些轉變。
隨後,鄧穎超坦白了自己的來意,並將毛主席的親筆信交給了她。
“知曉宋慶齡先生擔憂中國的根基是否穩固。中國革命歷經數十載,現在已然接近勝利,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即將實現。當下正值新中國成立之際,如果宋慶齡先生能夠接受邀請,來協助指導新中國的建設,相信您不僅能了卻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同時也能回應自己的期望。”
看到信件中字字都透露着真誠,宋慶齡非常感動。
經過多番考慮,宋慶齡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邀請前往北平。但是,她希望中央能夠滿足自己提出的三個條件,而鄧穎超當即將此事告知了毛主席。
節約從簡,致敬問候。
宋慶齡提出的第一個條件:當她到達北平後,中央不需要為自己特別舉辦歡迎會。
由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資源都非常稀缺,她不想將資源浪費在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便要求一切從簡,避免鋪張浪費。
第二個條件:她希望自己到達北平後能夠去拜訪張治中將軍,並希望自己可以向留在南京和談的各位代表進行問候,以此來表示對他們尊敬。
第三個條件:不要把她前往北平的事告知任何人,中央也不需要派專人來迎接自己。
宋慶齡一生都致力於革命鬥爭,為了解放婦女兒童和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所謂的功名利祿對於她來說都是浮雲。
因此,她不希望自己被媒體所關注,更不希望自己引起鋪張浪費。
而她要見張治中將軍也是在情理之中,這位被世人譽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和宋慶齡一樣,為中國的和平事業立下了不世之功。
況且,孫中山先生還在世的時候,張治中將軍就明確表示過要擁護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他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之一。
後來,張治中成為了蔣介石的部下,並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不過,一心一意以孫中山先生為榜樣的張治中,並沒有盡心儘力地輔佐蔣介石。
並且,他早在求學之時就與周總理等人成為了好友,最後,張志忠也變成了一位共產主義者。
宋慶齡提出的前兩個條件毛主席自然是果斷答應了,但唯獨這第三個條件讓他犯了難。要知道,宋慶齡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偉大的貢獻,派人迎接既是禮節也是肯定。
於是,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這第三個條件還可以再協商一下。如果宋慶齡不希望有太多人去迎接她,那麼可以派一些她的知交好友前去。
熱烈歡迎,共贏盛世。
中央對宋慶齡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對於她是否能來到北平這件事情也非常的重視。
她不僅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孀,還是孫中山遺志的繼承者。在孫中山先生病逝以後,他的遺願都是靠宋慶齡來完成的。
宋慶齡在民主派人士當中享有極高的威望,如果她真的答應來到北平,便會讓蔣介石所在的南京國民政府遭到整個社會的否定。
因此,他們迎接的不僅僅是宋慶齡,還有宋慶齡對共產黨的肯定,對中央的肯定以及對毛主席的肯定。
所以,宋慶齡來到北平他們是無論如何都要去迎接的,這樣不僅能夠避免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同時也能夠確保宋慶齡的安全。
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中央便將這個決定告知了鄧穎超,並讓她想辦法讓宋慶齡了解到她的到來對共產黨來說有多麼重要。
最終,宋慶齡做出了讓步,最終踏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車。到達目的地後,她隔着車窗就看見了親自前來迎接自己的毛主席。
眾人熱烈的歡迎着宋慶齡的到來,而她也對毛主席表示了感謝。同時,她也希望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
隨後,兩人一同迎接着熱烈的掌聲,後來她才了解到,當時有五十多位中共中央的重要幹部都來到了車站迎接自己。
除了這些重要幹部以外,還有一群來自中央幼兒保育院的孩子,他們將手中的鮮花送給了宋慶齡,而這一幕也讓她熱淚盈眶。
她沒有想到中央竟會以如此高的規格來迎接自己,這讓她非常的感動,並再一次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祝願。
宋慶齡雖然來到了北平,但是她並不想過多的參與工作,只想以一個旁聽者的身份列於開國大典之上。
可是,當宋慶齡看着中央的領導人們對慶典如此重視,她也就不再推辭了,立即參與到了慶典的籌備當中。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如期舉行,在眾多國家領導人當中,宋慶齡作為新中國唯一一位女性領導人站在了非常顯眼的位置。
當她看到丈夫孫中山的畫像立於廣場中央,看到五星紅旗慢慢升起,宋慶齡熱淚盈眶,他十分欣慰的看着這幅盛景,她對自己選擇來參加這場盛典感到無比的慶幸。
開國大典是一個非常莊嚴的典禮,每個人都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激動。這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勝利,幾十載的艱苦奮鬥終於開花結果。
新中國的成立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象徵著被壓迫了上百年的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的國家不再人盡可欺,人民也不再卑躬屈膝。
宋慶齡在革命史為共產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當革命即將勝利之時,她卻一心想要功成身退,能有此等覺悟,無愧於“國母”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