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里有個名場面,嘉靖帝拍案咆哮:"都是朕的錢!他們拿兩百萬,朕分一百萬,還要朕感謝他們嗎?"
此時,熒幕前的觀眾都忍不住笑出了聲,這位聰明絕頂的皇帝,把大臣們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卻因為“錢”的問題,徹底綳不住了。
名場面
事情是這樣的,嚴嵩父子呈上鹽稅賬單:收銀530萬,上交國庫230萬,孝敬皇帝100萬"私房錢",自己悄悄留下200萬。
聽起來嘉靖挺“委屈”的是不是?別急,咱們算筆明白賬。劇里也說了,如果是那幫號稱清流的官員去收稅,能收上來100萬兩就燒高香了。國庫最多收60萬,皇帝能分到40萬已是極限。
現在有嚴黨這雙"白手套",雖然自己黑了200萬,但嘉靖實實在在拿到了100萬零花,國庫也收到了230萬。
比起清流收稅,嘉靖和國庫其實都多拿錢了。那被嚴黨私吞的200萬,是他們利用“特殊手段”額外榨出來並揣進自己兜里的。
大明第一貪:嚴嵩
所以,冷靜想想,那200萬真不能算嘉靖“丟了的錢”,更像是嚴黨利用信息差和職權搞的“灰色收入”。
這恰恰反映了嘉靖複雜又矛盾的性格:他極其自私,眼裡只有自己的小金庫:管你銀子是百姓血汗還是貪官贓款,進了我腰包就行。
但又要面子,時不時念叨“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換乾洗濕…”,把自己包裝成勤儉節約的模範。說白了,就是精明算計到骨子裡,既要里子,又要面子。
黃亮嘉靖通寶小平 斗泉行情:290元
這位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老道士”皇帝,煉丹修道、玩權術搞平衡是一把好手,堪稱大明“話題之王”(壬寅宮變、大禮議之爭等)。
他一面縱容嚴黨搜刮民脂民膏,一面“修得身形似鶴形”。但最終真正煉出來的特殊"長生藥":是嘉靖通寶!
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通寶正式開鑄。這錢一出生,就帶着點“斜”勁兒。
最常見的是小平錢,個頭不大(直徑2.5厘米左右),比較有名的版別是“斜立靖”,就是“靖”字左邊“立”字旁站得有點歪。
左邊“斜立靖” 右邊正常版
一般好品相的普通版大約在200~500元左右。而“斜立靖”同品相就要翻個2~3倍,很好認,所以碰到別錯過。
還有楷書正字、大字、闊寶、進嘉等版別,就不細說了,熱度一般。
重點要介紹的,是重量級選手:記值大錢!
嘉靖十三年(1534年),當邊境告急的軍報雪片般飛來,紫禁城裡的煉丹爐旁,嘉靖皇帝硃筆一揮:參展洪武樣式,開鑄記值大錢!也從此開啟了用黃銅鑄幣的先河。
嘉靖通寶背二錢 西泠2023秋拍:28.75萬
根據《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嘉靖十三年(1534年)開鑄折二、折三、當五、當十大錢。
嘉靖錢背文記值有“二錢”、“三錢”、“五錢”、“一兩”等,當十者背上有“十”字。
19世紀藏家吳殿臣在《吳氏泉說》中,激動記載自己偶得一枚背"二錢",這種是嘉靖記值錢中最輕的(直徑26~28毫米左右,厚度不過1.32毫米)。
嘉靖通寶背三錢 嘉德2011拍賣:34.5萬
背三錢(直徑30~33毫米左右)數量很少,嘉德曾拍過的這枚還是日本迴流,平尾贊平舊藏。寬緣窄郭,緣郭深峻,很是大氣。
除此之外,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一枚。不過“背三錢”最有名的還是永樂通寶,上海博物館的那枚殘缺的,孤品級別。
嘉靖通寶背五錢 宜和2022拍賣:26.45萬
背五錢(直徑38~40毫米左右)的數量,近年來新出現不少,按照史料記載,記值大錢每種樣式都鑄造極少。
但後世發現量的不同,也就造就了價格稍微有點區別。當然,都屬於珍稀品種,只要品相過硬,往往都能拍出高價。
嘉靖通寶背十一兩大字 宜和2022拍賣:49.45萬
當十大錢背十一兩(直徑43~45毫米左右),有大字、小字、異書幾種版別,這是大錢里的“頂流”!
雖然泉譜把它歸為三級幣,存世量在各個資料中,也至少有幾十枚了吧,但相對前面幾種鑄造更精良,更厚重,近年來屢拍高價。
背十一兩雕母 南京博物院藏
要說嘉靖通寶里的“最頂級”,那必須是當背十一兩雕母錢,上世紀80年代,古泉大家孫仲匯在南京博物院發現了這枚錢幣,這可能是中國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雕母實物。
這枚直徑4.5厘米的銅雕母,通體手工雕刻,字口如刀削斧劈。孫仲匯指出其文字與"斜立靖"小平錢一脈相承,張旭華研究員則認定這是進呈御覽的頂級樣錢。
雙面重輪重廓特大銅錢 西泠2013拍賣:13.8萬
除了上述主流的幾種大錢外,還有一種體型碩大、工藝精湛,卻從不參與市場流通的特大號嘉靖錢。
比如圖中這枚,直徑高達73毫米。馬定祥在《歷代古錢圖說》中批註中:"嘉靖年間鑄造過三四種特殊大錢,有的帶着重輪紋飾,有的胎體特別厚重,還有的採用隱起文工藝,這些都是鎮庫錢無疑。"
孫仲匯先生也持相同觀點,認為這些重輪大錢很可能是用於開爐儀式或鎮庫祈福的特殊錢幣。
嘉靖通寶開爐大錢 鄧通2024拍賣:19.55萬
另外,嘉靖通寶還有一種雲南版(滇版),因為潮濕環境難以保存好,所以極美品非常貴。而且雲貴地區常出開爐大錢(直徑50毫米以上),也屬珍稀品種。
嘉靖追求長生,卻也用最世俗的“鑄錢”手段,試圖挽救帝國的危機。下次再看到它們,或許你也能聯想到那位穿着道袍、一邊數着私房錢一邊算計着江山的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