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3日夜,北京飯店303房間的電話驟然響起。潘漢年整了整西裝下樓,大廳陰影中閃出公安部長羅瑞卿的身影:“潘副市長,請跟我們走一趟。”
轎車駛向功德林監獄時,上海副市長或許想起了十二年前南京汪公館的那一幕——汪精衛含笑伸手相握,牆角暗處,軍統特工的相機快門無聲按下。
臨危受命:重建血泊中的情報網
1931年4月的上海瀰漫著血色恐怖。因顧順章叛變,中共地下組織遭遇毀滅性打擊。周恩來在廢墟中選中25歲的潘漢年執掌重組後的中央特科情報科。這位出身宜興書香門第的文人,此時展現出驚人的膽略:他摒棄傳統潛伏模式,首創“拉出”戰術——專攻敵方陣營的薄弱人性。
法租界探長趙子柏沉溺酒色,國民黨市黨部文員沈某為柴米折腰,社會局科員吳漢祺揮霍成性……潘漢年用銀元與軟肋撬開他們的嘴。短短數月,租界巡捕房、警備司令部甚至國民黨機要部門都埋下紅色耳目。當叛徒王斌在龍門路被當街擊斃時,上海灘為之一震:中共情報網浴火重生。
致命陷阱:南京城裡的十分鐘
1943年春,淮南根據地告急。為獲取日偽“掃蕩”情報,潘漢年奉命聯絡汪偽特工頭目李士群。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就此展開:李士群助手胡均鶴(原中共叛徒)以“蘇州會面”為由,將潘漢年誘至南京。在頤和路公館,李士群突然攤牌:“汪先生想見您。”
槍柄在對方腰間若隱若現。潘漢年瞬間權衡:若斷然拒絕,不僅情報落空,更可能暴露根據地關聯人員;若赴約,則需承擔難以預估的政治風險。最終他踏入汪精衛客廳,留下歷史性的十分鐘對話。汪精衛大談“反蔣民主聯盟”,潘漢年僅冷淡回應:“共產黨不會參加你的議會。”臨別時汪精衛執意送至門廊,暗處埋伏的軍統特工鮑文沛(潛伏汪偽的重慶間諜)按下快門。
沉默的十二年:黃花塘陰影下的抉擇
返回淮南根據地,潘漢年向華中局書記饒漱石彙報了日偽無“掃蕩”計劃的情報,卻對汪精衛會面隻字未提。這份沉默埋下禍根——1942年“黃花塘事件”中,潘漢年因支持陳毅遭饒漱石忌恨。當時新四軍整風運動正烈,他擔憂此事成為政敵把柄:“饒漱石若知此事,必置我於死地!”
更深的危機接踵而至。軍統將汪潘會面照呈送蔣介石,國民黨《中央日報》大肆渲染“中共通敵”。消息傳至延安,毛澤東召見潘漢年:“外間傳言你見汪逆,可有此事?”面對領袖直視,他再次否認。毛澤東選擇信任,電告饒漱石:“此系敵人造謠。”
1955:坦白與震怒
十二年後,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清算高崗、饒漱石問題。毛澤東號召幹部“洗溫水澡”交代歷史問題。潘漢年輾轉難眠,最終向老上級陳毅坦白南京往事。陳毅拍案而起:“愚蠢啊!當年坦白何至於此?不可原諒!”但仍連夜將檢討書直送中南海。
毛澤東在報告上硃批:“此人從此不能信用。”批示背後是情報工作的鐵律——隱瞞即背叛。1955年4月3日,潘漢年被秘密逮捕。公審時法官質問:“你既自認忠於組織,為何十二年間三緘其口?”他黯然長嘆:“一步錯,步步錯。”
平反後的歷史鏡鑒
秦城監獄的月光透過鐵窗時,潘漢年常憶起1935年的驚險一幕:他扮作煙販穿越敵軍封鎖線,懷揣遵義會議密件奔赴莫斯科。彼時他寫下“男兒腹內五車書,血性胸中萬仞山”,怎料二十年後身陷囹圄6。
1982年,中央平反文件確認:“潘漢年同志在隱蔽戰線功勛卓著,會見汪精衛系情報工作需要,未及時報告屬重大錯誤,但非內奸行為。”此時距他病逝湖南茶場已五年。骨灰移葬八寶山時,當年被他從香港營救的民主人士送輓聯:“虎穴丹心鑄青史,金陵遺恨化碧濤。”
宜興潘漢年故居展廳里,一份泛黃的《關於反特工作的指示》手稿靜靜陳列。頁邊批註寫道:“利用矛盾不等於喪失立場,深入虎穴尤需嚴守紀律。” 這既是情報戰線的血淚箴言,也是一代傳奇特工用半生浮沉寫下的歷史註腳。
【參考資料】
《潘漢年傳》(中共黨史出版社)
《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中國文史出版社)
《中央特科紀事》(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
《汪偽政權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毅年譜》(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與潘漢年若干歷史問題的辨析》(《黨的文獻》)
《潘漢年案歷史考證》(《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