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逝世後,李淑賢不肯改嫁,為獨享遺產打了十年官司,結果如何

2025年07月02日15:02:15 歷史 1037

“1970年秋天,我要把他的書守住。”李淑賢靠在八寶山那塊灰色石碑前,小聲說完這句話,垂下了頭。她眼前的名字叫愛新覺羅·溥儀,昔日皇帝,此刻卻只是丈夫。那一年,距溥儀病逝才三周年,李淑賢已習慣在公交車和墓前兩點一線地穿梭,像例行公事,又像一種無法放下的儀式。

時間往前撥回到1962年春。北京還帶着料峭寒意,34歲的護士李淑賢被朋友領去見“政協文史資料室的一位同事”。直到快進屋,她才聽說對方曾端坐龍椅。推門的一瞬,她撞見一身藏青中山裝、禮貌伸手的溥儀。這位末代皇帝已經剪短髮、寫自傳、學刷鍋,來得比想象中接地氣。第一次相談,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重新開始”四個字。李淑賢心裡嘀咕:“這人還挺真誠。”而溥儀則暗暗鬆口氣——他擔心自己的過去嚇跑凡塵里的姑娘。

溥儀逝世後,李淑賢不肯改嫁,為獨享遺產打了十年官司,結果如何 - 天天要聞

一個月後,兩人領了紅本。毛主席和周總理格外關注這樁婚事,叮囑“別湊合,要過日子”。新的家庭卻很快遭遇現實——溥儀因生理缺陷必須長期注射激素,不能生育。得知真相的李淑賢曾氣急,提過離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寬慰她:“中國這麼多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那一刻,李淑賢像被人按住了肩膀,沒再折騰。

婚後五年,平靜生活戛然而止。1967年10月17日凌晨,溥儀因尿毒症去世,終年61歲。李淑賢當場昏厥,醒來後抱着他的舊軍大衣嚎啕。有人勸她改嫁,她搖頭:“我這輩子夠了。”這一“夠”字,說的是情感,也說的是現實——她知道丈夫留下的最大財產並非房子、存摺,而是那部從戰犯管理所起草出來的《我的前半生》。

溥儀初寫這本自傳是1957年,獄中監督員出題,他口述、三弟溥傑執筆。草稿油印幾十冊後遞到中南海,毛主席批示“可作活教材”。1964年,群眾出版社出版正式版本,編輯李文達負責潤色與史料糾錯,版權署名依舊是溥儀。書一上市便脫銷,連續再版,稿費以兩萬冊為一個階梯結算。溥儀生前簽過分成合同,數字不高,卻足夠兩口子在北京吃穿不愁。

溥儀逝世後,李淑賢不肯改嫁,為獨享遺產打了十年官司,結果如何 - 天天要聞

問題在於繼承。1970年代的中國尚無明確“著作權繼承”法律條款,只有《繼承條例》籠統一句“知識成果可歸繼承人”。李淑賢理解為:丈夫署名就是丈夫獨有,自己就是唯一繼承人。編輯李文達卻認為:自己對定稿貢獻巨大,理當與繼承人分享收益。雙方心照不宣地僵持,直到1983年拍攝《末代皇帝》的意大利團隊拿着美元授權合同登門,火藥味終於炸開。

李淑賢要價三十萬元人民幣,劇組嫌高轉向李文達。李文達痛快簽字,並被聘為顧問。電影上映後紅遍全球,李文達個人分得可觀酬金。李淑賢憤而起訴,“他頂多是編輯,怎麼能拿作者待遇?”1984年,北京中級法院正式立案。這在當時幾乎是首例“文字遺產與編輯署名”糾紛,一時間坊間議論熱鬧,“皇后打官司”的標題爬上了報紙副刊。

溥儀逝世後,李淑賢不肯改嫁,為獨享遺產打了十年官司,結果如何 - 天天要聞

拉鋸足足十年。期間,國家陸續出台《著作權法(試行)》和若干司法解釋,法庭每次開庭都要翻新版本的條文。李淑賢堅持“作品獨屬溥儀”,李文達提交厚厚一摞手稿,標註自己增刪之處。其間還有插曲——香港某出版社再版《我的前半生》時私下補付李淑賢六萬元,算是“失誤補償”,但這並未讓她退訴。

1995年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一、確認《我的前半生》著作權屬於已故作者溥儀,繼承人李淑賢依法享有;二、鑒於李文達對定稿有“實質性貢獻”,可獲一次性補償八萬元。判決書落款不到三百字,卻用去雙方十年青春與精力。李淑賢沒有得到道歉,卻守住了“獨有”二字;李文達失去“共同作者”的頭銜,卻保住了報酬,也算體面。

值得一提的是,這樁訴訟無意間推動了國內知識產權司法解釋的細化。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規明確“實質性修改可獲得署名權,但不足以取代原作者署名”,業內稱之為“末代皇帝案影子條款”。不少法律學者後來坦言:若沒有這場口水與淚水交織的對簿公堂,條款出台恐怕還要拖幾年。

溥儀逝世後,李淑賢不肯改嫁,為獨享遺產打了十年官司,結果如何 - 天天要聞

那麼,官司結束後,李淑賢的日子如何?錢不是問題,稿費加判補足以讓她安穩養老。她未再婚,住在和平里一套老房子里,每日清晨遛彎,午後讀報,有時給青年記者講那段特殊婚姻。她常念叨一句:“我不圖名,我守的是他留給我的東西。”2001年6月,李淑賢因心臟病離世,享年73歲。骨灰最終安放在溥儀墓側,夫妻合葬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淑賢當年那句“要把他的書守住”真的做到了。官司輸贏外,多數讀者記住的仍是《我的前半生》里那個在撫順農場學掃地、學種花的前皇帝,而不是編輯署名幾行小字。時代的洪流捲走了王朝,也捲走了宮廷恩怨,只留下薄薄一本書,和一位女子十年如一日的執拗。有人笑她“認死理”,有人贊她“有情有義”,評價各異,卻共同印證一個事實:在法律尚不完善的年代,個人也能通過訴訟去爭取權益——哪怕花費十年,也值得。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邱行湘的木工技術不是吹出來的,三天時間,竟然神奇地將一些廢棄的鐵杴把、舊拖把把兒和前些時候為了擴大小菜園而砍掉的雜樹條子,全部給鏇成了嶄新的拖把把兒,足足八十多根,送到了縫紉組質檢組長董益三、黃維手中,二人認真地把關之後,給了邱行湘一個滿分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 天天要聞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7月1日,記者從貴林社工作人員獲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聲表演藝術家原江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萬新明先生(藝名“小筱貴林”)於2025年7月1日18時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 天天要聞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中國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學劉東教授主編,10位海內外高校學者任編委,定期掃描海外中國研究前沿學術成果。本輯從數十種海外頂尖學術期刊精選論文32篇、書評12篇,所涉學科廣闊,涵蓋人文學科各細分領域,探討了諸如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藝術史藝術、明清時期的白銀供應、清代邸報的發行與流通、...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京師大學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學在1898至1912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11,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 天天要聞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2025年離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劉貴祥、謝桂英舉行熄燈悼念儀式,兩盞燈箱逐漸熄滅,兩位倖存者的照片從彩色變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熄燈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