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抗日戰爭打得正激烈,中國大地上到處是烽火硝煙。那時候,28歲的吳信泉是個身經百戰的八路軍指揮員,16歲的俞惠如是個剛投身革命的年輕姑娘。
兩人年齡差了12歲,卻在安徽泗縣魏營區的一次偶然相遇中擦出了火花。而促成這段姻緣的關鍵人物,就是吳信泉的戰友兼介紹人李雪三。
誰是吳信泉?
吳信泉,1912年3月26日生在湖南平江一個窮苦農民家。小時候家裡窮得叮噹響,5歲被過繼給在福建當兵的六伯,讀了兩年私塾。7歲時六伯死了,他只能回老家幫父母幹活,種田、放牛、打柴,啥都干。12歲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苦日子磨出了他的韌勁。
1926年,14歲的他加入了當地的農民協會,開始接觸革命。1930年,他投身紅軍,成了戰士,後來又入了黨,從班長干到連指導員,再到團特派員,步步紮實。
長征路上他跟着隊伍翻山越嶺,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升到師政治部主任。到了1940年,他已經是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2旅的政治委員,帶着部隊駐紮在安徽泗縣魏營區。
這人打仗是一把好手,第五次反“圍剿”時中過彈,差點沒命,傷好了照樣上戰場。性格上,他不是那種大老粗,文武雙全,腦子活得很。
俞惠如和李雪三的生平
俞惠如,1924年1月16日生在安徽五河縣城關鎮,家裡不算富裕,爹是小商販,娘管家務。她從小聰明,8歲就在家門口拿樹枝在地上寫字,鄰居都說這丫頭有出息。
1936年,12歲的她接觸到地下黨,開始跑腿幹些革命活動。1940年,她正式入黨,才16歲就當上了魏營區工委委員兼婦女救國會主任,負責組織婦女支援抗戰。
別看她年紀小,幹活可不含糊。口才好,組織能力強,講起話來頭頭是道,還不用稿子。她常穿着藍布衣,走村串戶,動員婦女給前線幫忙,群眾都挺喜歡她。她那股子青春勁頭和對革命的熱情,讓她在地方上挺出名。
李雪三,當時是第二旅政治部主任,管部隊的政治工作和宣傳。這人沉穩,腦子清楚,在部隊里挺有威信。他跟吳信泉關係好,既是戰友也是朋友,平時沒少幫着處理各種事。
在吳信泉和俞惠如這事兒上,他是中間人,負責牽線搭橋。他那溫和的性格和做事靠譜的作風,讓他在撮合這樁婚事時發揮了大作用。
吳信泉動了心,李雪三牽了線
1940年8月,吳信泉帶着部隊到了泗縣魏營區。當時當地領導都去縣裡開會了,歡迎八路軍的事就落在了16歲的俞惠如身上。她在歡迎會上講了話,吳信泉也代表部隊說了幾句,兩人都講得不錯,會場掌聲不斷。
會後,俞惠如去部隊駐地檢查安排情況,跟吳信泉碰上了。兩人聊了幾句,吳信泉問了問她的情況,知道她12歲就參加革命,16歲干這麼多事,還誇她能幹。
部隊駐紮那段時間,俞惠如常去幫忙,後來還加入了第二旅宣傳隊,當了分隊長。她喜歡唱歌,干宣傳工作特別帶勁,排練節目、演抗戰戲,忙得不亦樂乎。
吳信泉作為政治委員,時不時關心宣傳隊的工作,倆人接觸多了起來。尤其有一次俞惠如演了個戲,得了不少好評,吳信泉徹底看上了她。
吳信泉動了心,想跟俞惠如成家,就把這想法跟李雪三說了。李雪三一聽,覺得挺好,連說了幾個“好”,還主動提出去找俞惠如談。
李雪三找到俞惠如,把吳信泉的出身和經歷講了一遍,說他是個靠譜的人,想跟她結成革命伴侶。俞惠如年紀小,沒想這麼早成家,但這是組織上找她談,她只能認真考慮。
後來,她留了個心眼,觀察了一下吳信泉,發現他不光會打仗,人也挺有水平,長得也不賴,心裡就同意了。李雪三再找她時,她就點頭了。
婚禮咋辦的?
1940年12月22日,第二旅改編成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二支隊,在阜寧縣開了個幹部會,倆人的婚事就定在這天,婚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新房是支隊院子里一間小屋,床是用兩塊門板拼的,鋪點稻草和一條白床單。供給部長給做了床藍花被子,這就是全部家當。李雪三主持了個小儀式,大家吃了點喜糖,就算完事了。
1940年是抗戰最苦的時候,全國亂糟糟的,生活條件差得要命。戰爭年代,婚姻跟平時不一樣,革命隊伍里結個婚,更多是為了事業需要,感情得往後放。
像吳信泉和俞惠如這樣差12歲的婚姻,當時不稀奇,尤其是部隊里,大家看重的是革命信念,能不能一起幹事業,年齡啥的都不算啥大事。
吳信泉和俞惠如這對革命伴侶,一起熬過了戰爭那幾年,互相撐着,慢慢成長。婚後,他們生了12個孩子,8個兒子4個閨女。
俞惠如在吳信泉上前線時,一個人扛起家務和孩子,從沒讓他分心。1946年吳信泉偵察地形病了,她趕緊跑去照顧了兩天。夏天通遼鬧霍亂,她和倆孩子病倒,吳信泉忙了一夜照顧他們,把葯都留給了老婆孩子,自己硬扛着。
吳信泉解放戰爭裡帶兵打了不少硬仗,平津、衡寶、廣西戰役都有他。1950年抗美援朝,他帶第39軍打出名堂,雲山戰役幹掉美軍2000多人。
1955年,他拿了中將軍銜,還得了好幾枚勳章。俞惠如在後方干後勤,支援丈夫事業,還多次被評上“勞動模範”和“五好乾部”。
不少人覺得吳信泉和俞惠如是革命伴侶的榜樣,信念堅定,還特無私。他們一起扛過苦日子,為解放事業拼盡全力,挺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