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2025年07月02日07:04:06 歷史 1102

在三國群雄逐鹿的璀璨星河中,夏侯惇的名字似乎總帶着一絲微妙的光芒。當五子良將馳騁沙場、威震敵膽時,這位曹魏元勛的軍事履歷上卻難覓耀眼的勝績。史書冷峻的筆墨下,一個令人費解的謎題浮出水面:一位鮮有戰功的將領,為何能登上曹魏權力之巔,成為曹操時代地位最顯赫的大將?

一、沙場折戟:史筆下的“常敗將軍”

翻開《三國志·夏侯惇傳》,撲面而來的並非金戈鐵馬的豪邁,而是一系列令人扼腕的挫敗記錄。

1. 濮陽之恥:呂布的鐵蹄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東征徐州,後方空虛。
陳留太守張邈與陳宮驟然反叛,迎呂布入兗州,瞬間“郡縣皆應”(《三國志·武帝紀》)。夏侯惇倉促自鄄城馳援濮陽,途中遭遇呂布精心設伏,本人竟被劫持!《三國志·夏侯惇傳》載:“(布)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若非部將韓浩以“為國討賊”的大義凜然震懾叛軍,後果不堪設想。此役不僅讓夏侯惇顏面盡失,更險些動搖曹操根基。


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 天天要聞


2. 博望坡之殤:諸葛亮的初啼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
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精銳進討。面對劉備“偽遁”之計,夏侯惇不顧李典勸阻,執意追擊,一頭扎入博望狹窄林地。剎那間,“(備)伏兵大發”,火攻驟起。《資治通鑒·卷六十四》記載:“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這場慘敗成為諸葛亮初出茅廬的驚艷亮相,更成為夏侯惇軍事生涯的又一污點。


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 天天要聞


3. 高順之威:失陷的城池
更早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麾下名將高順鋒芒畢露。
《資治通鑒·卷六十二》載:“高順攻劉備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之,為順所敗。” 夏侯惇救援劉備不成,反遭敗績,沛城終陷於呂布之手。


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 天天要聞


史書冰冷記載的背後,是夏侯惇屢次在關鍵戰役中受挫的尷尬現實。 他的軍事指揮能力,與同時代如張遼威震逍遙津、徐晃長驅直入破關羽的輝煌戰績相比,確實黯淡無光。三國志》作者陳壽夏侯惇等諸夏侯曹傳末的評語“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也隱約透露出對其戰場表現的保留態度。

二、撥雲見日:超越戰功的柱石價值

沙場失意是否意味着夏侯惇一無是處?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當我們撥開戰功的迷霧,深入審視夏侯惇在曹魏政權中的角色,會發現他擁有遠比攻城略地更為核心的價值。

1. 血脈至親:曹氏宗族的鋼鐵脊樑
夏侯惇與曹操的關係,遠非尋常君臣可比。 其家族與曹氏世代通婚,血緣紐帶異常緊密。《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均明確記載曹操之父曹嵩本為夏侯氏之子,過繼給宦官曹騰 無論此說細節爭議如何,夏侯氏與曹氏休戚與共、榮辱相依的鐵杆聯盟關係無可置疑。

曹操起兵討董,夏侯惇是最早響應的核心骨幹之一。汴水之戰到兗州爭奪,他始終是曹操最可倚賴的臂膀。這種基於血緣與早期創業情誼的絕對信任,是任何外姓名將(如五子良將)難以企及的政治資本。 曹操多疑,卻對夏侯惇推心置腹,委以腹心之任。

2. 督率中樞:軍事體系的最高統帥
夏侯惇雖常親臨前線而敗績,但其在曹魏軍事體系中的地位卻高得驚人。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晉爵魏王後,立即賦予夏侯惇一個無與倫比的職位——“都督二十六軍”。《三國志·夏侯惇傳》明確記載:“(曹操)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卧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何為“都督二十六軍”?裴松之注引《魏書》解釋:“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遂受魏前將軍。” 這意味着在曹操稱魏王、建立獨立王國軍事體系的關鍵時刻,夏侯惇被賦予了統御曹魏幾乎所有機動野戰兵團(二十六軍)的最高指揮權。他雖未必每次都親臨戰陣指揮具體戰役,但已是曹魏武裝力量名義上的最高統帥。 此職之重,關羽督荊州、張遼守合肥等地方都督實難望其項背。

3. 國本之基:後勤經濟的擎天巨手
曹操有言:“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夏侯惇在恢復生產、保障後勤方面展現出卓越才能,堪稱曹魏的“蕭何”。

  • 興水利,創屯田: 他長期坐鎮曹操起家之地陳留、濟陰一帶。《三國志·夏侯惇傳》載:“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這種身先士卒興修水利、推廣種植的行為,極大緩解了災荒,穩定了後方。
  • 掌錢糧,安地方: 《晉書·食貨志》追述曹魏經濟制度時提到:“魏武之初…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許下…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 夏侯惇作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河南尹、陳留太守等),正是這些重大經濟政策在核心區域(如許昌周邊)得以強力推行的保障者。《通典·職官》亦指出,漢末魏晉,地方長官(如太守、都督)對轄區內的屯田、賦稅有直接管理權。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軍》中強調:“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能屢次發起大規模遠征,其深厚的物資儲備離不開夏侯惇等人在後方持之以恆的苦心經營。他的價值在於構築了支撐曹魏爭霸天下的國本根基。

三、位極人臣:曹魏首席大將的無冕榮光

夏侯惇的崇高地位,在他生前身後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些殊榮遠超同時代任何將領。

1. 生榮:位冠諸將,殊禮無雙

  • 唯一封邑特例: 諸將封侯,食邑多不過數千戶。曹操卻上表漢獻帝,特封夏侯惇為高安鄉侯,並破例允許他“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三國志·夏侯惇傳》)。這種行政、財政上的高度自主權,實屬罕見。
  • 同車入宮,如朕親臨: 《三國志·夏侯惇傳》描述:“太祖(曹操)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卧內,諸將莫得比也。” 能與曹操同乘一車,自由出入其卧室,這種親密與信任,是任何功勛卓著的將領(如張遼、樂進)都未曾獲得的最高禮遇。
  • 魏國首任前將軍: 曹操稱魏王后,立即任命夏侯惇為魏國前將軍(曹魏王國官制中的最高軍職之一),總領諸軍。《三國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了曹丕的詔書,追述曹操對夏侯惇的評價:“魏之元功,勛書竹帛。”

2. 死哀:帝王哭祭,謚號至尊

  • 曹丕親臨哭喪: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剛登基稱帝,夏侯惇即去世。《三國志·夏侯惇傳》載:“文帝(曹丕)為魏王…惇薨…帝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 新帝登基之初便身着素服,親臨城門為一位將軍舉哀,其規格之高,震動朝野。
  • “忠侯”美謚: 曹丕賜予夏侯惇謚號“忠侯”。 《逸周書·謚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 在儒家倫理中,“忠”是臣子品德的至高評價。縱觀曹魏諸將,得此美謚者,唯夏侯惇一人。 這精準概括了他一生對曹氏政權死而後已的奉獻。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九》中精闢指出:“曹操之倚夏侯惇,猶漢高之任蕭何也…何嘗有斬將搴旗之功哉?而坐鎮饋餉,高祖無西顧之憂。” 曹操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能打勝仗的先鋒,更需要一個能為他穩定後方、輸送血液、並絕對忠誠的核心支柱。夏侯惇正是這個“蕭何”角色的完美擔當者。

結語:重估“大將”的真正維度

當我們回望夏侯惇的生涯,史書中那些刺眼的敗績固然無法抹去,但這絕非其歷史地位的全部註腳。他的“不敗”,在於對曹氏政權堅如磐石的忠誠;他的“大勝”,在於為曹魏帝國夯實了生存與爭霸的根基。

荀彧曾言:“夫天下重器,非棟樑之材不能鎮之。” 夏侯惇或許不是戰場上最鋒利的矛,但他無疑是曹操最信賴的鎮國之石。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深刻道理: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衡量一位“大將”分量的,絕不僅僅是戰場上的斬獲,更是其維繫權力體系、保障國家命脈、象徵政權正統的核心價值。

在群星閃耀的三國時代,夏侯惇以其獨特的方式證明了:真正的“第一大將”,有時恰恰存在於那些被勝利光環遮蔽的基石之上。 他的故事,至今仍提醒着我們,歷史人物的評價,需要穿透勝負的表象,去觸摸那些支撐時代運轉的深層力量。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國台辦再批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對任何“台獨”分裂行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 - 天天要聞

國台辦再批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對任何“台獨”分裂行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

今日,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就台灣地區領導人相關言論答記者問。問:台灣地區領導人7月1日進行所謂“團結十講”第四講。請問對其中涉兩岸關係內容有何評論?答:賴清德昨天的講話再次暴露其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的險惡用心。其悖逆島內民眾渴望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罔顧台灣同胞生命安全和利益福祉,蓄意挑起兩岸對立...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中美關係這事兒,說白了就是當今世界最重磅的雙邊關係。從1979年建交開始,兩國關係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時而平穩,時而刺激,到如今,感覺像是直接衝下了懸崖。有人說,中美之間已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嚇人,但仔細想想,也不算完全
葛兆光|把所學所思“傳遞給別人”——李菁《歷史的鐘擺》序 - 天天要聞

葛兆光|把所學所思“傳遞給別人”——李菁《歷史的鐘擺》序

一李菁在撒馬爾罕旅途中給我寫信,讓我給她對歷史學家的訪談錄新書寫一篇序文,我其實很猶豫,因為她對我的採訪也收在這本書里,這讓我很難拿捏序文的分寸。不過,看了書的部分內容之後,我又有些釋然,因為這裡涉及的學者們,除了較早過世的費正清之外,我和其他人多少都有或近或遠的交道。我和傅高義先生見過兩面,特別在...
宗室嵩森:常寧六世孫,27歲中舉,40歲中進士,64歲官至尚書 - 天天要聞

宗室嵩森:常寧六世孫,27歲中舉,40歲中進士,64歲官至尚書

前言:恭親王常寧,是順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帝的皇弟,可以說在康熙朝是顯赫的王公家族。然而,隨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到了清朝中晚期,大多數子孫後代都淪為了閑散宗室,不得不去自謀生路。但是,從常寧的子孫人生來看,通過宗室科舉入仕的案例較多,有的位居
每天湧入5.6萬人,日掙333萬!開封萬歲山上半年營收超6億,11億對賭協議穩了? - 天天要聞

每天湧入5.6萬人,日掙333萬!開封萬歲山上半年營收超6億,11億對賭協議穩了?

7月1日晚,河南開封萬歲山武俠城交出上半年成績單——營收超6億,客流破千萬,用一份亮眼的數據宣告“潑天的流量”已成功變現。根據景區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其實現綜合營收6.0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62%。客流量的增長更為迅猛。財報披露,上半年入園人次高達1024.2萬,同比增幅達到驚人的239.33%。記者根據財報數據...
王建煊:兩年內我會讓台灣與大陸統一,絕不向美國軍購 - 天天要聞

王建煊:兩年內我會讓台灣與大陸統一,絕不向美國軍購

提到台灣問題,很多人自然想到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島內“台獨”勢力,更有不少人感到疑問,為何台灣地區就沒有主張兩岸統一的領導人?實際上,在“台獨金孫”賴清德上任之前,曾經有一位競選人提出了兩岸和平統一的主張,此人就是台灣地區新黨領導人——王建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