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王文元行紀之二:
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
1943年,路易·艾黎的西行。在山丹,他發現了一片世外桃源。這裡水土豐美,民風淳樸,環境安定,少有軍閥騷擾……
他下決心,要在把在陝西鳳縣雙石鋪的培黎工藝學校,搬遷到這裡,為這方土地帶來現代工業的文明。
從此,開始了路易·艾黎和培黎學校開始了他們在河西走廊的西行漫記!
1.向西,一路向西
西部,尤其是西北,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其特殊的含義。向西,是一條向上的路,面對的是漫長的征程,無窮的挑戰。
路易·艾黎在雙石鋪培黎學校的校舍中,沒有預計到他即將開始的是一次漫長的西行。路上的行程,至少用一月來,三月,甚至半年來形容。
1943年,路易·艾黎和培黎工藝學校的處境非常不好。胡宗南的軍隊不停地騷擾他們。陝西省政府甚至發出密令,讓地方縣府、鎮長秘密監視。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於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八月十九日(1943年8月19日)發密令:鳳縣所屬雙石鋪當地要衝情形複雜,據報有電台八座,任務不明,地方黨政軍缺乏聯繫,奸偽潛伏活動應加註意一案,經第二四三次聯席會議(決)議:“一、由省府遴選幹員充任鎮長;二、由省黨部派督導員前往該地工作;三、並密飭該縣縣長書記長在該地成立鳳縣黨政軍聯席會報每月輪流至該鎮督導巡視及出席會報;四、外僑艾利(路易·艾黎)行跡詭秘即交由新鎮長秘密監視並電中央設法調離該地。”
路易·艾黎以從事“工合”運動而聞名世界。1940年的美國《時代周刊》報道了他。報道說,路易·艾黎的“工合”運動,對中國戰時經濟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整個“工合”活動催生了2000家左右的“工合”工廠,所生產的商品遠超過日機轟炸的破壞能力。1939年,工合在甘肅的蘭州、天水、平涼等地成立了事務所,建立了棉毛紡織、皮革縫紉等38個合作社,採取“社員集資、民主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原則,充分動員民間力量,為抗戰前線生產各種用品。1939年冬天,在蘭州工合辦事處700名職員的努力下,生產出了14萬條軍毯。產品上交後,國民政府軍需總署又委託他們加工100萬條軍毯。這個任務主要由蘭州、平涼、天水三地的工合合作社完成。
1943年8月7日,英國人李約瑟乘坐着有“中英科學合作館”標誌的雪佛蘭牌卡車,從陪都重慶北上,開始他的西北考察行程。李約瑟是英國在中國重慶的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他的西行是為了了解中國的抗戰潛力。
他的西北之行可以說歷盡艱辛。一路上不僅要防備日機轟炸,還要應付各種惡劣的道路,更為重要的還要保護好送給“工合”的儀器。李約瑟一行從重慶出發後,走內江、成都、梓潼、劍門關、廣元,進入陝西寧強、褒城、漢中。
8月18日,李約瑟的車在陝西鳳縣雙石鋪的窯洞前停了下來,拜會路易·艾黎。路易·艾黎個子不高,長年奔波,皮膚黝黑,身體很強壯。兩人相見後,喝了一頓難忘的下午茶,他們啃着學校種植老玉米,吃着抹了蜂蜜陝西鍋盔、西紅柿、雞蛋,然後喝咖啡。在戰爭期間的中國,能吃到這些食物,已是頗為奢侈了,以至於他們多年之後依舊不忘。
這天,李約瑟和雙石培黎工藝學校的60多名師生進行聯歡,孩子為他演唱了《游擊隊歌》等節目,李約瑟則表演了英國莫里斯舞和英國民歌。
休息了兩天,路易·艾黎和李約瑟一起出發,因為路易·艾黎要為“工合”的培黎學校選擇一個新地方。
於是,他們一路西行,經徽縣、天水、秦安,翻越華家嶺,於8月下旬到達蘭州。在蘭州,李約瑟把所帶工具、儀器交給蘭州培黎工藝學校。他還給國立西北圖書館捐贈了54種圖書資料。同時,為蘭州的學者們作了報告,考察了大機器廠(即蘭州通用機器廠前身),參觀了西北公路局以及修理廠、乾電池廠、毛紡廠、麵粉廠。
在蘭州,李約瑟和他的車隊停留了將近一個月,才得以再次出發。除了一系列的活動外,就是為西行敦煌做準備。9月中旬,一切收拾妥當,可以出發了。這次,只有李約瑟和路易·艾黎、黃興宗3人及學生等共計七人出發了。
出蘭州,過永登,到天祝縣安遠鎮時,車又壞了。修好後,繼續前行。抵達山丹縣城,路易·艾黎在山丹城外選擇了一個地方,他想將培黎學校遷到這裡,不過沒有最終下定決心。
然後,繼續前往敦煌。
2.遷徙:培黎學校的西行漫記
2008年,周潤發在甘肅永登連城一帶,拍攝一部電影《黃石的孩子》,這是一部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抗戰電影。
劇情是這樣的:英國記者喬治・何克潛入南京,欲曝光日軍暴行,卻被日軍發現,關鍵時刻中國游擊隊員陳漢生將其救起。之後何克輾轉來到黃石,與 60 多名孤兒共同生活……然而戰爭逼近,何克、漢生和李決定帶孩子們前往山丹。一路上他們歷經艱辛,同伴離世也未能阻擋腳步……抵達山丹後數月,何克卻因破傷風不幸去世。
這部影片中的記者喬治・何克,就是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的校長喬治・何克。這部影片播出後,引起國內外的關注。惟一美中不足的,他們本來是雙石的孩子,因翻譯之故被改為黃石。
1944年,日寇發動豫西戰役,陝西形勢陡然吃緊,為避免遭受戰爭侵襲。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決定繼續西遷堅持抗戰,但地方未定。路易·艾黎對山丹有印象。但不放心,他又兩次前往山丹,實地踏勘。最終,在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張心一的支持下,將新的校址定在山丹。
1944年11月,路易·艾黎在山丹負責籌建山丹的新校區,而喬治·何克則在雙石鋪負責學校的搬遷。
喬治·何克,帶着雙石鋪培黎工藝學校的孩子們,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路。學校的第一批33名學生,在幾名老師的帶領下,踏上西遷之路,道路漫長,艱難險阻不斷,他們組織了幾輛畜力平板車,帶着被褥和一些教學設備就踏上了漫長的路程,基本上靠徒步,偶爾乘坐馬拉板車。經過了差不多一個月的跋涉,終於在12月21日抵達了蘭州。
2016年4月份,我曾沿着這條行走過,西秦嶺的山地路,依舊南行,有其靈官峽更是山大溝深,深深地感覺出當年西遷不易。
其實,向西的路,就是一條向上的路,向上的路總是難走的路。
當獲知孩子們抵達蘭州的消息。在山丹的路易·艾黎也趕到了蘭州。他雇了一輛蘇聯卡車,終於在聖誕節之前,將學生們送到了山丹。
二十多天後,喬治·何克帶領的第二批學生也出發了。他們的車隊由5輛大馬車、一輛汽車組成。從雙石鋪到山丹,路程長達1100公里,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一路上擔驚受怕,驚險不斷。一輛馬車墜入山谷,卡車和軍方拉軍火的卡車相撞爆炸。一路上,除了一人因心臟病去世外,大部分人還算幸運。
1945年3月10日,最後一批搬遷車隊抵達山丹。7月22日,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校長喬治·何克,因破傷風去世,臨終留下遺言: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
3點亮:戈壁上的現代工業之光
2025年6月25日上午,“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在張掖市山丹縣啟動。簡樸而隆重啟動儀式結束後,舉行了一個座談會。會後,我再次參觀了山丹路易·艾黎紀念館。
在博物館中,我看到了一塊有工合字樣的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自帶LOGO的工合磚。這塊青磚,長方體形,磚體整體呈灰色,表面粗糙。這是1946年培黎工藝學校所生產的“工合”青磚。
山丹收藏的這種工合磚有兩塊,磚的一面上刻印着工合的三角形標識。一塊保存的相對完整,另一塊已經碎成了四塊。這些磚,就是範文海和他的同學們在山丹所生產。
範文海是河南人,在1942年的河南大飢餓中,他來到雙石鋪。他勤勞能幹,頗有管理才能,雖然是一名學生是,但卻是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所信任的學生管理者,在雙石鋪範文海就帶領學生和河南難民,開展石灰、磚瓦等的燒制。
“……範文海和他的夥伴們生產的磚,不亞於碗窯溝的磚,很快就用完了。他們深深懂得,每燒一窯磚,就是一次冒險的嘗試,但他們的磚,是經得起驗收的。”
紮根河西走廊的培黎學校,如同他們燒制的青磚,堅定向前,成為承載河西走廊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培黎工藝學校為山丹帶來了現代工業文明。
路易·艾黎帶領師生在山丹,興建了河西走廊的第一個半機械化煤礦,開設了山丹縣第一所西醫院,聘請外教近三十人,購買發電機讓電燈照亮荒原,組建了30輛卡車的車隊……
他們不僅創新,更是深入農村,改良當地的技術。學校師生學習山丹當地的麻紙生產工藝,然後進行了大幅度的工藝改造後,一個月能生產一萬多張大紙。
1947年9月,新西蘭海外救濟總署派出外科醫生羅伯特·斯賓塞、芭芭拉·斯賓塞夫婦來到學校。他們攜帶了手術室全套的醫療手術器械。培黎學校選派了8名同學到醫院學醫。山丹第一所西醫院——培黎工藝學校醫院就此成立。
這一年,在校學生由109人增至170人,學校一共有5個班和1個預科班。還僱傭了約200名工人,從事修建工作或者在農場和煤礦工作。有來自8個國家的約30位外籍教師。"對甘肅這樣偏遠的地方來說,這所學校的規模和範圍已相當大了"。當時,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的外籍教師數量在甘肅也是首屈一指的。
這些外籍教師們,在授課之餘,調查了山丹的各類礦產,安裝了風向觀測設備,引進了澳大利亞綿羊,傳授了機械設備的知識……尤其是,他們駕駛拖拉機牽引的現代耕耘機出現在四壩灘的荒原上時,整個河西走廊差不多都轟動了,大批民眾前來圍觀“耕地真的不用牛了!”
1949年,路易·艾黎領導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組建了30輛卡車汽車運輸隊,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汽車運輸隊。1949年9月山丹解放時,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經過近五年奮鬥,文化課和技術課的中外教師有40多人,學生工人人數達600餘人,逐步建成了20多個小型的工廠、農場、牧場、運輸隊等經濟組織和醫院。
4.孵化:職業教育的國際願景
6月25日下午,山丹大雨滂沱,在培黎職業學院,“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冒雨參觀採訪了這所學校,尋找路易·艾黎和培黎師生們的蹤跡,緬懷他們的往事。
我們冒着大雨穿過學校,來到一處溫室大棚,這個數百平方米的溫室中,師生正在忙碌着……
這是山丹培黎職業學院的現代農業學院馬鈴薯育種實驗基地,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阿里侃正在和同學們一起種植馬鈴薯苗。在這所學院里有10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在這裡學習中國甘肅的洋芋種植秘術。
河西走廊的這所現代農業學院,多年來致力于洋芋、玉米、西紅柿等農作物的育種技術,聲名冠於四方,在業界享有良好聲譽。
在採訪現場,有關人士給我們講了,洋芋育種的操作流程。同時,他透露學校現有十人的巴基斯坦班,已經基本掌握了洋芋育種技術。他們回去以後,將在巴基斯坦推廣現代的洋芋育種技術。中國河西走廊的洋芋種植秘術,也將沿着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到遙遠的巴基斯坦。
培黎職業學院現代農業學院教師高曉萍說,路易·艾黎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培黎職業學院得到傳承,他們農業現代學院的實習教學,延續着當年路易·艾黎辦農場,師生們在田野耕耘自足的基因,這種“手腦並用 創造分析”的校訓和傳統已經成為他們教書育人的寶貴財富。
1953年,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搬遷蘭州,路易·艾黎也定居北京。但是,路易·艾黎時常思念着山丹人民,牽掛着山丹教育。1984年11月,路易·艾黎向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提出在山丹建立山丹培黎農林牧學校的建議,得到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1987年4月21日,在紀念艾黎來華60周年之際,新山丹培黎學校正式開學,路易·艾黎重圓了他的培黎夢。此後,學校經過不斷擴建興建調整,2020年5月定名為“培黎職業學院”。
甘肅的近現代職業教育始自於左宗棠,經過八九十年的緩慢發展,在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時代得到空前發展,奠定新中國的甘肅的職業教育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這所學校成為甘肅乃至西北的職業培訓搖籃,石油工程技術人員搖籃。
我和蘭州城市學院的董沼先生在車上粗略統計:目前,至少有五六大學和學院,其起源都和蘭州、山丹的培黎工藝學校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些學校也把認為他們的前身就是培黎工藝學校,或培黎工藝學校的某個專業。
明代一位江南詩人到甘肅,寫了一首詩:洮雲隴草都行盡,路到蘭州是極邊。誰信西行從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甘肅蘭州是中國大陸版圖的中心。真正的西行,到蘭州後才算開始。
路易·艾黎先生在自傳中寫道,“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一段時期,無疑是在甘肅山丹同農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路易·艾黎在山丹招收貧寒子弟、安排農民就業,學校規模逐步擴大,一度發展到師生工人近600人、20多個生產小組。
這無疑就是路易·艾黎帶來培黎工藝學校西遷,紮根河西走廊的巨大收穫。
不過,對我們當代人而言,向西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有更為遼闊的發展機遇。一定要沿着路易·艾黎的西行之路,沿着古絲綢之路,沿着一帶一路,一路向西開拓。
這是漢唐時期,中華先民們走過的路,也是證明過的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