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
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着點無奈。
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
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
富饒的貧困
庫頁島,俄羅斯的“大塊頭”,7.64萬平方公里,擱中國能裝下兩個台灣。
人口呢?才49萬,連個小縣城都不如。
島上寶貝多得數不過來:天然氣全國排第七,石油十三,煤炭儲量190億噸,森林覆蓋一半,木材能蓋好幾座城。沿海大馬哈魚多到全國第一,簡直是“魚比人多”的節奏。
可這“富得流油”的地方,咋就成了俄羅斯最窮的角落之一?
蘇聯散夥後,90年代島民年均收入才200美元,電一停就是好幾天,凍得直哆嗦。
如今好點了,可收入還是低,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經濟靠賣油氣、砍樹、捕魚,農業?天太冷,種點土豆都算“高科技”。
基礎設施更是慘不忍睹:鐵路2019年才換成標準軌,路多是土路,冬天港口一凍,船都出不去。機場航班少,飛一趟靠運氣。
人口年年掉,2019年剩48.9萬,老齡化快得嚇人。
老百姓主要靠捕魚混日子,可冬天一到,港口變“冰箱”,漁船只能乾瞪眼。政府不咋管,投資少,開發慢。
面對中國想幫忙,島民和官方都跟貓見了魚似的——想吃,又怕被燙嘴。資源這麼牛,為啥日子這麼苦?對中國既饞又怕,咋回事?
從龍興之地到異國他鄉
庫頁島的歷史,簡直能拍部大片。先秦《山海經》提過“毛人”,可能是島上最早的“老住戶”。唐朝設黑水都督府,管到北部。
元朝忽必烈派兵打了幾回,1308年島上部落乖乖給毛皮當貢品,正式貼上“中國標籤”。
明朝划進奴兒干都司,清朝接着管,1689年《尼布楚條約》還確認是中國地盤。
可清朝後期拉了胯,沙俄趁機搶地盤。1856年派兵占島,1860年《北京條約》一簽,庫頁島連帶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沒了。
日本也來湊熱鬧,1905年日俄戰爭後佔了南部,1925年和蘇聯分着管。
二戰時,島上油田給日本當“加油站”,1945年蘇聯全收回來,1951年日本徹底放棄,島歸俄羅斯。
這歷史讓島民對中國感情複雜。祖上是中國地,可現在是俄羅斯的,咋整?既有點親切,又有點隔閡。
合作的猶豫
中俄聯手搞庫頁島,咋就這麼難?俄羅斯一直靠賣油氣給歐洲,對亞洲市場兩眼一抹黑,沒經驗,還怕踩坑。
庫頁島被中日韓輪番佔過,俄羅斯小心得跟防賊似的,怕主權丟了。島上路爛、港差,開發得砸大錢,俄羅斯得掂量值不值。
島民也糾結。日子苦,想讓中國投錢修路蓋廠,可又怕自家的“世外桃源”變味。有人還喊“肥水不流外人田”,跟護崽的老母雞似的。
俄羅斯內部也吵翻天:支持的說能救遠東,擔心的怕中國“吃”太多。中國呢?挺謹慎,沒硬推合作。
比如俄羅斯邀中國開發北方四島,中國沒急着點頭,怕摻和俄日糾紛。
這種“想靠又怕”的猶豫,拖下去會不會讓庫頁島錯過翻身的機會?
患難見真情
2022年,俄烏衝突一打,西方制裁一壓,俄羅斯經濟快扛不住了,只好掉頭找亞洲。普京破天荒點頭,讓中國參與庫頁島開發。
中國二話不說,掏錢搞農業、煤炭、木材、電力,大手筆規劃農場、採煤廠、加工廠、電站。
2023年,南薩哈林斯克到哈爾濱的飛機又飛了,跨境運輸也順了,俄羅斯誠意滿滿。
中國計劃砸1600億美元,79個項目,能源、基建啥都有。俄羅斯還想搞遠東經濟特區,拉更多錢進來。
這些項目給島民帶來活兒,日子有望好起來。兩國經濟互補,俄羅斯靠這能扛住西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