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寶物屬於中國,是時候讓它們回家了。”
一位德國博物館館長擲地有聲地說。2023年,日本媒體報道,德國計劃歸還八國聯軍侵華時掠奪的中國文物。
為什麼德國突然要“物歸原主”?是外交策略,還是良心發現?
歸還的背後
德國要歸還文物,可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事得從兩國關係說起。
自1980年代以來,中德關係就像溫水煮青蛙,慢慢熱乎起來,文化合作也成了香餑餑。
德國博物館眼看全球掀起文物歸還熱潮,心想:咱也得跟上趟兒。於是,他們開始翻箱倒櫃,查自家藏品里有哪些“來路不正”的寶貝。
動機還不止這些。德國人想藉此展示對文明的尊重,順便給中德友誼加點分。2021年,德國失落藝術基金會掏錢搞了個“拳亂文物追蹤”項目,七家博物館聯手北京故宮,忙着查清哪些文物是1900年搶來的。
這活兒聽着簡單,可沒那麼容易。法律上,德國有30年時效限制,過了這期限,歸還就沒依據了。再加上中國還沒正式開口要,事情就更複雜了。
德國國內也坐不住。
博物館圈子受後殖民倫理影響,覺得藏着掠奪品不光彩。2023年3月,柏林洪堡論壇開了場大會,150多號人——從專家到普通市民——聚一塊兒討論拳亂文物咋辦。這場面,活像個文物界的“認親大會”。
德國想通過這舉動告訴世界:我們不光會造車,還會還東西。可這覺醒,到底因啥而起?還得看看當年的“罪行”。
德國的掠奪
說起拳亂,德國可不是路人甲。1899年至1901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鬧得天翻地覆,反帝反洋一把抓。
八國聯軍一看不得了,組團來“平亂”。
1900年8月,這幫人衝進北京,像進了無人超市,掃蕩一番就走。德國作為主力之一,搶得不亦樂乎,尤其是故宮這樣的文化寶庫,成了他們的“提款機”。
具體搶了啥?漢堡Markk博物館藏了把乾隆時期的古琴,七弦叮咚響,貴族專屬,可惜來歷可疑。柏林民族學博物館還有幅蒙古王子畫像,原掛北京冬宮,拳亂後“漂洋過海”到了德國。
紫光閣的兩幅畫也被偷偷帶走,專家一看就知道:這不地道。這些寶貝可不是普通裝飾,每件背後都是中華文化的魂兒。
當時,北京80%的文化遺產不是被搶就是被毀。拳亂一役,慈禧跑路,故宮被翻了個底朝天。據估算,掠奪的文物總數可能上千萬件。德國兵不光自己動手,還打包運回家,進了博物館和私宅,成了“戰利品展覽館”。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心疼,可德國為啥現在才“良心痛”?得看他們咋補救。
德國的實踐
德國不是光說不練,行動已經開始了。
最顯眼的是2021年的“拳亂文物追蹤”項目。柏林、漢堡、萊比錫等七家博物館湊一塊兒,跟故宮合作,翻檔案、查來源,忙得不亦樂乎。
這項目目標明確:找出拳亂搶來的東西,為歸還鋪路。2023年3月,柏林洪堡論壇又開了場會,150人熱火朝天地討論文物咋還,氣氛跟學術版的“尋寶大會”似的。
歷史上,德國也不是沒幹過這事。1950年代,東德還過一批拳亂文物給中國,估計是冷戰時想拉個好感。近點的例子,2013年奧斯納布呂克博物館還了21件文物,嘴上還客氣地說:“我們只是暫管。”
2018年,柏林博物館盤點600件中國藏品,250件被列為“可歸還”,還特意建了個倉庫放着,生怕磕着碰着。
可這事兒沒那麼順。法律上,30年時效是個大坎兒,中國也沒正式要,德國只能自己先動起來。
文化的交融
歸還文物不只是還東西,更是搭橋的好機會。對中國來說,這是個文化回家的大事。每件文物都是歷史的一塊拼圖,拼回來就是自信加碼。
中國已經跟20多國簽了文物歸還協議,追回1800多件寶貝,可見這事兒多重要。
對德國呢?這既是洗刷歷史污點的機會,也是露臉的舞台。主動還文物,不僅能贏得尊重,還能在文化保護圈裡當個“模範生”。
中德合作也因此更緊密,比如“拳亂文物追蹤”項目不光查東西,還促成兩國學者互訪,聊聊歷史和文化,聊着聊着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