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德州,一座名為禹城的小城,既沒有甘蔗田,也不產甜菜,卻以“中國功能糖城”的名號聞名世界。
這裡的玉米地,不僅是農民豐收的希望,更是一座“甜蜜工廠”的起點:
每年,超過80萬噸功能糖從這裡流向全球,佔據全國80%、全球35%的市場份額,成為醫藥、食品、化妝品等領域的“隱形冠軍”。

禹城地處黃淮海平原,玉米是這裡最常見的農作物。但這裡的玉米,遠不止於填飽肚子。
上世紀90年代,中科院的一項“低聚糖”科研成果,讓禹城人看到了玉米深加工的潛力。
1997年,保齡寶公司建成了國內首條低聚糖生產線,開啟了玉米變“糖”的工業化之路三連跳。
第一跳:澱粉變糖漿。玉米經加工後提取澱粉,通過酶解技術轉化為果葡糖漿,成為可樂、果汁等飲料的甜味來源。
保齡寶正是憑藉這一技術,在2004年成為可口可樂中國唯一的果葡糖漿供應商。

第二跳:玉米芯變“黃金”。玉米脫粒後的玉米芯,曾被視為廢料,如今卻成了功能糖的寶藏。
龍力生物以玉米芯為原料,提取低聚木糖、木糖醇,甚至將廢渣轉化為纖維素乙醇,實現“吃干榨凈”。
第三跳:糖渣變能源。生產功能糖後的廢渣,被用來發電或生產沼氣,最終連灰燼都成了有機肥料。這種循環經濟模式,讓禹城的功能糖企業幾乎實現“零廢棄”。

如今,禹城每年加工玉米60萬噸、玉米芯20萬噸,帶動周邊150萬畝玉米種植,農民每畝增收超千元。一顆玉米的附加值,在這裡翻了5倍以上。
功能糖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技術的突破。
上世紀90年代,低聚木糖的生產技術被日本企業壟斷,每噸售價高達50萬元。
為了打破這一局面,龍力生物的程少博帶領團隊攻關,最終研發出國產酶解技術,將成本降至原來的1/10,並拿下國家技術發明獎。
中國低聚糖質量檢測中心、國家功能糖公共實驗室等機構相繼落戶禹城,主導制定行業標準,終結了“進口技術卡脖子”的歷史。
此外,保齡寶每年將8%的營收投入研發,建成國家級技術中心,與中科院合作開發出60多種功能糖產品,低聚異麥芽糖產量全球第一。

而如今,隨着無糖飲料風靡,禹城的三元生物憑藉赤蘚糖醇產能躍居全球第一,2021年產量達8.5萬噸,營收暴增154%。
如今,全球95%的赤蘚糖醇由5家企業供應,其中3家位於山東。

禹城的功能糖產業,並非一家獨大,而是形成了“競合共生”的生態圈。
49家功能糖企業中,既有保齡寶、龍力生物這樣的上市公司,也有專攻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為避免同質化,政府引導企業錯位發展。例如,保齡寶主攻低聚糖,龍力生物專註玉米芯綜合利用,福田葯業則深耕木糖醇領域。
此外,功能糖行業協會由市長擔任會長,規定企業不得互相挖角,維護行業良性競爭。
最後,土地優先供給功能糖企業,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政策持續加碼,甚至設立2000萬元大豆產業基金推動上游種植。
這種“抱團”模式,讓禹城的功能糖企業既能共享資源,又能各展所長。
如今,保齡寶與可口可樂、雀巢等37家世界500強合作,龍力生物的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三元生物更是成為元氣森林、農夫山泉的核心供應商。

功能糖的崛起,並非一帆風順。
2021年,國際飲料巨頭曾試圖施壓山東赤蘚糖醇企業對中國品牌斷供,以遏制國產無糖飲料的擴張。
但禹城企業選擇了拒絕:他們深知,一旦淪為外資的“代工廠”,將永遠失去定價權。
這場“甜蜜暗戰”的背後,是中國功能糖產業對全球市場的深刻理解。
從原料產量上來看,山東玉米產量佔全國1/10,深加工產能全國第一,為功能糖提供充足且低成本的原料。
而從市場規模上來看,日本無糖飲料市場佔比從8%增至49%,中國正步入相同軌跡。預計2025年,國內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將突破227億元。
最後從產業抗風險角度看,從玉米種植到功能糖研發,從能源回收到終端食品,禹城已形成閉合循環,抗風險能力遠超單一生產型地區。
2024年,禹城功能糖產業產值達180億元,稅收貢獻佔全市30%,產品出口50餘國。
這顆“玉米糖”的全球化之路,正越走越寬。

從玉米地到全球市場,禹城的功能糖故事,是農業大省向產業強省轉型的縮影,更是中國製造“以小博大”的經典案例。
這裡沒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卻憑藉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和戰略定力,將一粒玉米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當我們在便利店拿起一瓶無糖氣泡水時,或許不會想到,它的甜味可能來自山東的一座小城。
但正是這種“看不見的甜蜜”,讓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味覺話語權”。
—end—
編輯:小可
作者: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