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上的是一所農村小學,那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學期的學費不過三十塊錢,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同學交不起,三天兩頭被老師點名催繳學費。
那時候,一毛錢能在學校小賣部買到好幾顆糖;五分錢就能在門口老爺爺的攤子前喝一杯茶葉水。那水是用茶葉泡的,透亮呈暗紅色,涼快又解渴。後來,小賣部又有了新花樣:一毛錢一袋的小冰袋,大的兩毛錢;還有五毛錢一根的雪糕,上面裹着一層薄薄的巧克力,咬一口,甜滋滋、涼絲絲的,好吃極了;一毛錢一顆的泡泡糖也特別受歡迎,吹出一個個大泡泡,比什麼都有趣。
上初中時,已經是21世紀了,我來到鎮上的學校讀書。學費漲到了三四百塊錢一學期。學校的食堂提供大白米飯,米飯可以交錢買,也可以自帶米去換。菜的價格也很實惠,一餐五毛錢,大多是白水煮冬瓜或土豆,上面漂着幾顆油星子;偶爾也有葷菜,一塊錢一份。那時候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同學們吃得津津有味,連湯帶水一大盆,也能吃得乾乾淨淨。
每天晚上有晚自習,離家遠的同學可以住校,離家近的則每天回家。有些同學會從家裡帶一天的菜來。記得那時候老乾媽辣醬才五塊錢一瓶,有同學買了一瓶,能吃上整整一周。每頓飯挖一勺,拌在飯里,那味道簡直絕了。
我媽每周給我五塊錢零花錢,但我一般不捨得花。同學們都喜歡吃五毛錢一根的冰淇淋,我卻很少買。有一次,我的同桌炫耀他新買的一雙運動鞋,要大幾十上百塊錢。而我那時只知道有一種鞋叫保暖鞋,對運動鞋的概念還很模糊。
上高中後,我去了縣城讀書。學費一下子漲到了一千五百塊錢一學期。當時,我的中考成績本可以花一萬塊錢讀縣城最好的學校,但對我來說,那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最後,家裡多花了兩千塊錢,讓我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那時,學校還沒有正規食堂,都是些被學校招安的小商販在經營。吃一頓飯,有菜有飯,大概兩三塊錢;一個炒飯才兩塊錢,再配上自製的麻醬油,每次我都要挖上兩大勺,吃得額頭冒油才覺得滿足。
學校是住讀制,十個人一間宿舍,公共衛生間沒有熱水。冬天再冷,洗澡也只有冷水,那時候的我,感覺自己都能去冬泳了。
家裡每個月給我200塊錢生活費,包括吃飯、文具和生活用品。早餐一塊錢,兩個大包子,五塊錢的豆漿我可捨不得買;中午和晚上各兩塊錢,算下來一天最少要花五塊錢在伙食上。有時候上完晚自習,十點多鐘肚子就餓了,我會花一塊五毛錢買一包泡麵,用學校免費提供的開水泡着吃。
高中每月放一次假,一次兩天,遇到節日另算。每周六下午有半天休息時間,同學們一般會外出逛街或者去超市採購生活物資。我們常去的地方有檯球室,打檯球按小時收費,五塊錢一小時;溜冰場也很受歡迎,尤其是那些談戀愛的同學,喜歡在昏暗的燈光和嘈雜的音樂聲中,手拉手滑旱冰。還有一種流行的娛樂方式是去網吧上網,一塊錢一個小時,鼠標是有滾輪的那種。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註冊了人生第一個QQ號,那是2004年的一個九位數號碼,雖然在互聯網浪潮中算是後知後覺,但也讓我感受到了網絡的魅力。
2005年高考結束後,我進入了大學。學費是5500元一年,住宿費1200元一年,四人間宿舍,環境比高中好了很多,只是沒有空調。武漢的夏天特別熱,想想都覺得難受,可當時我們還是硬扛了過來。
我和家裡商量好,每月給我500塊錢生活費。第一學期開學時,我媽直接給我一張卡,把學費、住宿費、伙食費等一共一萬元都打了進去。當時,我感覺這筆錢簡直是巨款。
交完各種費用,買完生活用品後,還剩三千多塊錢。原本打算每月花500塊錢,可一學期下來,四個多月時間,等寒假回到家一算,卡里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後來,家裡就開始按月給我生活費了。
再說說物價吧。學校食堂的飯菜種類豐富,有天南海北的小吃,各種拉麵、刀削麵、熱乾麵,素麵一般1.5元到2元一碗;炒飯、蓋澆飯一般不超過5元;一籠灌湯包5元;四個生煎包只要1元;熱乾麵1.5元;一個土家族煎餅2元。我當時的早餐,要麼是一個素拉麵,要麼是熱乾麵,再配上一份生煎包,那味道真是香極了!
如果想改善伙食,宿舍的兄弟們就會湊錢去外面下館子,搞個火鍋,再買一筐啤酒。算下來,一頓飯也就一百來塊錢,大家吃得七葷八素,暈頭轉向,還吹着牛皮到半夜三更。
那時候,網吧是最火的娛樂場所,收費一塊五一個小時,每次去都要排隊等位置。通宵包夜八塊錢,從晚上十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七點。第二天回到宿舍洗把臉,八點就趕到教室接着上課。那時候的體力可真好,完全不覺得累。
學校里還開了一個華萊士快餐店,炸雞漢堡、薯條套餐要31元,我們偶爾會去吃一次,感覺特別奢侈。
宿舍樓下有個小賣部,裡面擺滿了各種生活用品和小零食。我們吃得最多的是桶面和火腿腸,或者玉米腸。有時候玩遊戲或者看電視看到半夜,泡上一桶方便麵,再配上一根火腿腸,那滋味別提有多香了。
對了,大一開始,手機和小靈通開始流行起來。那時候的手機市場魚龍混雜,一台國產雜牌子手機都要一千多元。同時,個人電腦也逐漸普及,我們都是去電腦城買配件自己組裝。主板、電源、硬盤、顯卡、CPU等,顯示器大多是大腦袋的,一般是三星或飛利浦的,大概七八百塊錢左右。整台電腦下來,一般要四五千塊錢。後來,液晶屏顯示器也開始流行,一台要1500元左右,算是顯示器中的“貴族”了。
還有MP3,也叫隨身聽,是用來聽歌的,完全取代了磁帶機。後來又發展到有屏幕的MP4,不僅可以聽音頻,還可以看電子書。價格從一百多到幾百元不等。
手機、電腦、MP3這三樣東西,可以說是當時大學的標配,就像八十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一樣,是那個時代的標誌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