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养生情况决定了一年身体健康的状态,即“春生”是“夏长”、“秋收”、“冬藏”的基石,可见春季养生是四季养生的重中之重。春分已过标志着春季已过半,养生该提上日程了。
1. 坚持晚睡早起,午时小憩
晚睡早起,是相对于冬季“早睡晚起”而言。“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也就是说随着春季白昼渐长、夜渐短,睡眠模式应该从冬季的“早睡晚起”转为“晚睡早起”。但是,晚睡≠熬夜,以22点为宜,不超过23点,早起以6点为佳,不超过7-8点,贵在按时睡、按时起。虽然春季因人体阳气趋向于体表,肌表所需气血供应增加而出现 “春困”,但也不能成为我们睡懒觉的借口。此外中医有“午睡一刻值千金”之说,因午间阳气最盛,为心经当令,这时候小小的休息有助于养阴宁心,还可赶走“春困”,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
2.饮食减酸增甘,宜辛避寒
唐代孙思邈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到了宋代,养生家陈直《养老奉亲书·春时摄生第九》言“春,肝气旺,肝属木,其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宜甘,以养脾气”。更有《素问·脏气法时论》早就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可见,饮食调护应遵循 “健脾调肝”的原则,甘味的代表性食物有大米、小米、燕麦、山药、菠菜、胡萝卜、南瓜、大枣、桂圆等;春季养阳,辛主发散,寒主收引,寒伤阳气,多食辛有利于阳气的生发;此外,辛入肺,肺金克肝木,春季易肝气郁结,出现木旺反侮金,故可多食辛以疏导肝气之郁滞,辛味代表食物有葱、姜、蒜、韭菜、香椿、豆芽、荠菜等。
3.运动忌剧烈,以和缓为度
春季,阳气初升,但春寒料峭,刚从“冬藏”过渡而来,所以不适合剧烈运动,以防阳气消耗太过,可选择散步、慢跑、爬山、八段锦、太极等方式,此外,肝主筋,还可适当拉拉筋来伸展肢体、舒缓筋骨。不论哪种运动,均以和缓为度,循序渐进为原则,贵在坚持。
4.戒怒忌忧郁,内调精神畅情志
春季应于肝,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疏泄太过则烦躁易怒,疏泄不及则抑郁不舒,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忧愁等负面情绪,所以心理疾病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讲“百病生于气也”,郝万山教授告诉我们“不生气就不生病”,都反映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借用郝万山教授一句话“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也要不断提高本领”。在春天,我们可以多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遇到负面情绪,接受它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排解宣泄,不内郁于心,保持心情舒畅。
5.衣着宜宽松舒适兼保暖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被发缓形”,强调穿着宜宽松舒适、舒缓身躯,有利于阳气的生发,不要有所拘束,所以春季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此外,因春天阳气渐生,阴寒未尽,气温多变及温差大,因而中医强调“春捂”,不可过早贪凉减衣,衣着以上薄下厚为原则,先减上衣,再减下衣,因寒从脚下起,尤其需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6.春季多风,注意外避风邪
风能生万物,亦能伤万物,“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且春季多风,气温多变,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风邪导致感冒等不适,因而古人形象的将之比喻为“贼风”,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我们人体的阳位以头部、背部为主,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之上,唯风可到”,“背为督脉之所、阳脉之海”,故人体最易为风所伤的部位就是头颈部、背部,因而可戴帽子或围巾避风寒。
中医的养生始终围绕我们的日常起居、饮食、运动,加上内调情志、外避邪气,可谓是中医养生的“五驾马车”。所以春季养生这件小事,你GET到了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